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之(八十五)田雨泽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3-05-16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访 艺术设计学院2011届 田雨泽


   


      艺术思考:艺术创作根植于社会生活,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寻找能感动自己的事物,通过雕塑技艺,让观众引发共鸣。


编者按

一流的大学文化和宽厚的人文底蕴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如今的北工大正行进在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以工科见长的北工大校园,同样需要人文精神(因素)的浸润与滋养。为此,校友访谈栏目后续将不定期推出与文化艺术届校友对话”系列访谈,积极寻求广大校友的支持与帮助,共同为营造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人文基础,助力大学文化建设,塑造“共生、共享、共赢”的工大特色校友文化,共同付出诚挚的努力。


校友简介

田雨泽,男,职业艺术家。1988年6月25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7年9月—2011年7月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艺术设计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硕士。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年鉴入编艺术家、甘肃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会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外聘雕塑家、何鄂雕塑院院聘雕塑家。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悦心美术馆、兰州音乐厅等多个机构收藏。


01

前言

作为中生代艺术家,田雨泽校友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一直在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内心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不断的探寻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创作了一系列有生活温度,极具艺术特色的雕塑作品。


02

访谈实录


Q

请问你是哪一年入学北工大的?工大求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给你留下哪些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

我是2007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当年参加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艺考中,我的创意速写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在还能在官网上看到。这为我当年步入大学,建立了自信。

入学后,开始体验集体生活,起初很不习惯,伴随着与同学的熟络,与老师的熟悉,对校园的熟知,尤其是学院内的陈设与艺术息息相关,随处可见的雕塑、艺术装置、创意名牌和各类展览与我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之后的学习中,我的雕塑作品《审美变迁》在大学三年级举办的“我眼中的社会变迁”为主题的雕塑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让我更加坚定了走雕塑创作这条路的信心和决心。这可以说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件事。

田雨泽 大三时期雕塑作品《审美变迁》获得嘉奖


Q

请你结合当年的毕业创作谈谈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A

大四上学期,开始毕业创作的选题工作,在与毕设导师李惠东教授不断交流沟通中,最终选取以红军为主题的毕业创作,当时正直建军84周年,这一主题的毕业创作有可能的机遇参加更多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能看到。



田雨泽 毕业创作《西风烈之军魂》


在之后的毕业创作制作中,得到了导师李惠东老师及其他几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反复修改,为毕设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最终的毕业展览中,我的毕业创作《西风烈之军魂》展示效果良好,成为我在大学四年的成果展示。在之后的“上海浦宇杯”全国雕塑大赛中,我的这件毕业创作获得优秀奖,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下完美的句号。

Q

毕业之后,你大致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成长历程?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目前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请分享一下你的个人经历和感悟。

A

                     

大学毕业后,作为一名雕塑系毕业生,一般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步入社会,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另一选择则是继续学习,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在与家人和李惠东教授的商议后,我决定继续考研,为我喜欢的雕塑专业继续奋斗。在经历为期一年的刻苦学习后,我于2012年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成为董书兵教授的研究生。在清华四年的学习中,整体学习氛围良好,我的雕塑技艺及艺术眼光也得到极大提升,为研究生毕业创作《牛肉面的故事》系列创作成果提供了保障,当年我的毕业创作都顺利被收藏,成为我在雕塑创作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田雨泽 《一面缘》系列雕塑

Q

研究生毕业后,就选定了走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A

是的,在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这也是很多研究生毕业后,通常会选的路。我在顺义区与研究生同学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雕塑创作;与此同时,也会接受一些社会委托,制作相应雕塑项目。


Q

做艺术这条路并不容易,必须守住孤独,也需要常年艰辛的探索,付出巨大的心力;请你谈谈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A

艺术创作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触颇多。雕塑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流程,无法独立完成。如前期需要雕塑设计,效果图制作,中期泥稿确定,等比例放大,后期泥稿翻制,铸造青铜,打磨石材,最终上色打磨,运输安装。这个流程需要三到四个工厂去衔接完成,需要我具备完善的统筹及沟通能力,才能将雕塑顺利制作完成,以免耽误工期。


Q

你认为雕塑这种媒介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在哪里?或者,你来聊聊如何来理解雕塑艺术?

A

西崖给“雕塑”下了明确的定义:“何谓雕塑?即具有实体造型艺术之总称。”它是三维空间内的产物,具体且真实。我从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雕塑,之后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就读研究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加深对于雕塑的理解。在雕塑创作中,通过对形体的捏塑,及在空间中的经营,来塑造能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


Q

你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对自身所持的创作理念和重要作品的创作背景做些分享和解读。

A

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参与三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培养项目,毕业之后,开始从事雕塑创作工作,参与各类展览20余次,这期间我创作的雕塑作品《抗疫系列之手机里的爸爸》成功参与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及雕塑作品《风雨同济》参与到“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全国重大展览中。





田雨泽 雕塑《抗疫系列之手机里的爸爸》

我的代表作品雕塑《抗疫系列之手机里的爸爸》,从另一角度来展现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他们的身后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子女,也是父母,也是丈夫或妻子,在疫情面前他们逆行向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的战斗在抗疫第一线。雕塑以抗疫工作者的家属为原型,用一个辛劳母亲和盼望爸爸却只能在手机中见到爸爸的儿子形象表现,其中塑造出母亲辛劳之后的平静状态,而孩子则通过手机与好久不见的父亲联系,彰显抗疫一线最美逆行者的妻儿老小的无私奉献,弘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抗疫主题和奉献精神。

田雨泽 雕塑《风雨同济》


Q

艺术来源于生活,你的创作生涯中有许多以甘肃本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这会成为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么?你对西北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

A

西北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甘肃坐拥着丰富的石窟寺资源,中国四大石窟中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都坐落于此,这里是我成长生活的地方,通过对于石窟艺术的考察与研究,使我受益良多。这两年,我作为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外聘雕塑家,通过速写和临摹古代雕塑的方式,感受佛教艺术的出神性与人性,威严与慈祥,壮美与婉柔,崇高与平和,高雅与世俗融合汇流的趋势,这为我之后的雕塑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田雨泽 雕塑《全国文明城市•兰州》

                           

田雨泽 雕塑《小曲赞脱贫》

Q

一般来讲,艺术应该是脱离功利性的,你觉得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A

艺术是个综合体,但艺术创作本身是要脱离功利性的,要确保创作目的明确,形式、关系以及韵律的准确。只有真诚地对待艺术,它才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每个人的艺术手法是不同的,但是思想应该是真实纯粹的,这样才能创造出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田雨泽雕塑《一面缘·新丝路》



田雨泽 雕塑《牛肉面的故事》

永久收藏于兰州市地标路段张掖路步行街大众巷内


Q

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此你的思考是什么?


A

我个人认为艺术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表现为对于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首先是对本民族艺术领域的研究,和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通过艺术的形式、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来展现。

其次艺术发展的方式是螺旋式的,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其中继承和创新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作为一名艺术家,要加强知识储备,艺术训练,勇于尝试,努力去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田雨泽 深入生活为百姓塑像

                           

田雨泽 雕塑《最美丽的人》系列创作之一

Q

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提升美感能力有什么具体建议?


A

20世纪初,力倡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讲到,中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中,至少有“五艺”是具有美育作用的,充分证明了美育的重要性。美感是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复存在。所以建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博物馆、美术馆实地去参观,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及今日美术馆等各类格调、风格各异的民间美术馆和散布于各处的艺术区,去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形象思维和对艺术的敏感性,逐渐提升美感能力。

Q

请你从自身的视角对在校生和广大校友们说点什么吧。特别是对于艺术专业学弟学妹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些什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么?


A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的大学生活精彩且充实。“一”是一次转系,我最初进入的是北京工业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一开始,我很诧异,对服装系一无所知,经历一整学年的学习,我个人感到兴趣不足,但是通过了解,服装系是当时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当时的我十分纠结。在大二上半学期,有了一次转系的机遇,通过反复衡量,我参与了内部考试,并顺利转入了向往已久的雕塑专业,开始学习雕塑。

“二”是两个选择。当时面临大学毕业,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合适的单位,与学校签署三方协议,顺利入职,这也是当时大部分同学的选择。二是选择考研究生,继续艺术深造。但当时考研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于此同时,也必须得到家里的全力帮助,才有机会去考研究生。

我觉得很幸运,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家人的无私支持,才能考研成功,改变人生走向。我想,任何人若想成功,都要有自身努力、贵人加持和命运之神眷顾的多重因素才能达成吧。重要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思考,更要有所行动,有所坚持。

Q

今年是北工大建校62周年,你也毕业应是整整十年了,想对母校说些什么?


A

作为一名北工大的毕业生,我感到很自豪,这几年有时间都会回母校转转,去看看熟悉的校园和尊敬的老师,每次去都能亲身感受到学校的变化及发展。值此校庆之际,向母校致以最真挚的祝福,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年年桃李,岁岁芬芳,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03

后记

与田雨泽校友初识是源于偶然看到他的一组抗疫主题系列作品。2018 年,其雕塑作品《风雨同济》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参与全国巡展。此系列作品风格独特,情绪饱满张扬,充满艺术张力的抽象造型,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术家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成熟的艺术语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艺术贵在创新,创造是艺术家的使命所在。作为一个正处于创作旺盛期的年轻艺术家,田雨泽校友以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所能坚守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以其超强的艺术专注力,默默关注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敏感于自然环境、生命状态和文化间的交互与发展,习惯于从艺术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时代的关系;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和不浮不躁沉于生活之中的艺术实践对话生活,为这个时代赋能,为社会展现希望。正如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郭继锋博士曾评价他的《最美丽的人》系列创作:“他用记录了乡村发展的泥土,用塑的方式为山村的老党员、新党员塑像。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为山村的道德回归,为山村的留守儿童种下了最深切的希望。”

艺无止境,信以发志。期待田雨泽校友在 “苟日新,日日新”的体悟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动力,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进步。


附:田雨泽 艺术简历

主要参加展览:

2022年

雕塑作品《抗疫系列之手机里的爸爸》,入选“第九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雕塑作品《一面缘》,入选“新丝路 新视界”第四届中国青岛一带一路雕塑艺术邀请展,青岛市雕塑馆,山东

雕塑作品《小曲赞脱贫》,入选“时代:当代艺术展”,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家国际艺术基金会主办,北京

2021年

雕塑作品《牛肉面的故事》永久陈列于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大众巷内,甘肃

雕塑作品《牛气冲天》,入选“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

2019年

中国雕塑年鉴(2019)入编艺术家 ,北京

雕塑作品《风雨同济》,入选“同行—京津冀当代青年雕塑家提名展”,衡水华日美术馆,河北

                           

雕塑作品《悟》,入选“麦积山雕塑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2018 年

雕塑作品《风雨同济》,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雕塑作品《风雨同济》,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 全国巡展,包头,青海,甘肃,山西,石家庄等地

雕塑作品《依洄》,入选“与时代同行——中国画雕塑作品展”,智慧长阳美术馆,北京

雕塑作品《龍之心》,入选“2018首届彩塑中国雕塑作品邀请展”,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

雕塑作品《生命之源》、《风雨同济》、《传承》、《踏浪》,特邀入选 “丝路之光”甘肃首届雕塑名家邀请展,雁儿湾当代美术馆,甘肃

2017 年

雕塑作品《归来》《最可敬的人》,入选 “石节子村创作营文献展”, 西安当代美术馆,西安

雕塑作品《新思路》,获“国际公共艺术展”优秀奖,西安

2016年

雕塑作品《传承》系列,入选“2016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雕塑作品《传承》系列之二,入选“暨2016国中美术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雕塑作品《传承》系列之一,入选“PLF德中艺术与设计主题联展”,杜塞尔多夫,德国

雕塑作品《敦煌,梦中的地方》,特邀入选首届文化博览会“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雕塑主题邀请展”,敦煌

2011年

雕塑作品《西风烈之军魂》获“上海浦宇杯”全国雕塑大赛优秀奖,上海

2010年

雕塑作品《审美变迁》,获“我眼中的社会变迁”为主题的雕塑比赛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主要参加活动:

2021年 参与著名雕塑《黄河母亲》修复工作,由原作者何鄂先生主持完成

2019年 参与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项目活动

2018年 参与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的《麦积山雕塑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项目

2017 年 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的“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活动

2016年 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并协助导师董书兵教授于甘肃省瓜州县制作完成——《大地之子》大型雕塑作品

2016年 参与南京博物馆举办的“呼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形塑展”, 并协助导师董书兵教授制作完成——《筑梦》大型装置雕塑

2014年 参与德国杜塞尔多夫DCKD机构主办的艺术年活动,并协助导师董书兵教授制作完成——《融》大型装置雕塑,并被杜塞尔多夫机场永久收藏

2013年 参与“富春山居图”为电影主题的雕塑系列的设计及制作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