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2022-08-12
“诚意力行,做故宫的守护者”——访2003级硕士、2012届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周乾
「我们北工大人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要秉承艰苦拼搏、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锤炼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顽强品格;彰显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
校友简介
周乾,男,1975年生,湖南省茶陵县人,博士(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导师。现就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古建筑、馆藏文物科学保护研究。为山西大同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3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数项,承担并完成古建筑力学评估3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专家库成员,为《建筑结构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等多家期刊审稿人。代表著作有《故宫古建筑结构分析与保护》等。
周乾博士在古建筑科学保护领域的主要贡献:科学评估了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筑的抗震机制;基于理论分析与静力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评价了木构古建采用传统加固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合理化改进建议;建立了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壹
前言
借本次工大毕业典礼上作为演讲嘉宾回到母校的机会,校友总会向周乾校友发出了访谈邀请,得其欣然同意后,也便有了如下深入对话。在几番沟通中,真切感受到其行为做事的低调、严谨与庄重,更为其执著于事业的恒心与耐力所折服。而感受最深的还是其时时以工大人自居,念念不忘来处的感恩心态,以及对母校师长的那一份礼致和尊崇。
贰
访谈实录
问题Question = Q
回答Answer = A
Q
您作为北工大2022届毕业典礼上受邀的校友演讲代表,成功的为学弟学妹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对此您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A
感觉很激动!一方面,学弟学妹们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步入社会大家庭,我会由衷的祝福他们;另一方面,自己有机会与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交流,也唤起了自己在母校生活、学习的美好回忆。
Q
请问您是哪一年入学北工大的?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给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工大求学期间对您最大的影响和收获是什么?
A
2000年-2003年,我在母校建筑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所学专业为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师从薛素铎教授。2007年-2012年,我返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所学专业为土木工程,师从周锡元院士、闫维明教授。2013年-2015年,我又以在职方式在学校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专业为交通运输工程,合作导师为关宏志教授。在校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他们呕心沥血,不仅指导我治学,而且还教育我处世,我永生难忘。我的最大收获是在母校学习的时候所感受到的舒畅的环境、和蔼的领导和快乐的团队。
Q
请谈一下毕业后的求职、择业经历,您是因何机缘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现在如何看当初的职业选择?
A
2002年下半年,我一方面撰写硕士论文,一方面开始求职。11月的一天,我和宿舍同学去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参加一场人才招聘会。在会场上,我们看到了故宫博物院的招聘点,与负责人简单沟通了几句后,我便申请了古建筑保护岗位。大家都把简历投进了那个指定的筐里,里面的简历已堆至有一米高。我当时以为这是一次很普通的投简历过程,因此,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此后的几个月,我和宿舍同学仍然一边完成毕业论文,一边四处求职。
2003年春季一开学,我继续求职。3月初,我联系到了一家设计院,并计划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去签协议。而在当天中午,事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平时宿舍同学忙着写试验室论文,或外出找工作,很少有中午回来的。那天凑巧,一位室友回宿舍取书,刚进门就接到电话。这个电话正是故宫博物院人事处打过来的,他希望我能够在两天后去故宫面试。当室友告诉我这个喜讯时,我才想起来自己曾经给故宫博物院投过简历。在与家人电话商量后,我当天下午没有去那家设计院签约,而是决定去参加故宫博物院的面试。
面试当天,人事处老师告诉我,我很幸运,因为我是被“扫”进了故宫博物院的。原来,在体育馆那场人才会结束后,负责招聘的老师按不同专业对简历分类,并送至不同的部门。而因为当时投递的简历太多,我的简历竟然落在了人事处办公室的桌底下。一个月后,一位老师扫地时,惊讶地发现了我的简历,并很快通知了古建部的老师。古建部的领导班子经过慎重讨论,初步决定招收我。就这样,我就获得了面试机会,并且很快通过了面试,成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说实在话,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现在看来,我想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的岗位太特殊、太神圣了:去保护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去感受和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Q
入职故宫博物院后最深刻的职业感受和工作体会是什么?有没有至今仍对您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或事儿?
A
“勤奋踏实,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持之以恒”。这是我在长期工作中的真实感受与经验分享。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参与太和殿大修。
2005年 大修前的太和殿
2006年 周乾在太和殿大修工程现场
正身顺梁榫头下沉照片
顺梁采用支顶法加固后的照片
硕士毕业之后,我进入了故宫博物院工作。时值故宫博物院刚启动整体维修工程。位于故宫中心的太和殿,是故宫整体维修的最重要工程,且为三百年来的首次大修。根据工作安排,我负责对太和殿结构安全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提出修缮加固方案。在工作中,我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古建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勤于去工地现场,多思考、多分析,运用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太和殿的若干力学问题开展科学评估。这些太和殿的大修前“体检”工作,从安全角度为太和殿大修提供了重要的施工依据。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提供了多套可行的加固方案,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在太和殿大修工程中得到了运用。
我在故宫博物院已工作19个年头了。19年来,无论是工程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我都谨慎扎实,刻苦钻研。在工程领域,我不畏艰辛,乐于深入一线,负责过太和殿、中和殿、英华殿、角楼、建福宫、武英殿、文华殿等近四十余座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为守护故宫这座文化遗产大宝库贡献力量。在学术领域,我持之以恒地努力前行,勇攀学术高峰,已发表《单檐歇山式木构古建抵抗强震分析》、《滚珠式文物展柜隔震装置性能试验》等学术论文、专业文章200余篇,出版《太和殿》、《故宫古建筑的结构艺术》等著作13种,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我的努力获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多次被评为故宫博物院年度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而在专业领域,我曾获201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己取得今天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缘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对故宫的热爱。发现自己心中的这份热爱,才能在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九死不悔,才能不负青春不负心。
周乾著述的关于建筑保护的部分著作
Q
在您眼中,故宫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如果让您来描述一下您眼中的故宫,会是什么样子?您真正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清晰长远的规划大概是在什么时候?
A
在我看来,故宫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大宝库,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本大辞典,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藏品、文献档案、宫廷典籍的荟萃地。我每次一进单位,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这也激发了我对她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进入故宫博物院之后,我在古建部工作了10年,成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古建筑工程的修缮设计和科学分析工作。2013年,因单位学术研究需要,我从古建部调入了故宫学研究所,主要在故宫学领域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我现在的工作岗位,为故宫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馆员。而我进入故宫学研究所之后,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长远规划:保护好故宫古建筑,解读其中的科学奥秘和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Q
您对于这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坚持与付出是出于一种兴趣和热爱么?是否已把它当成一生的事业和追求来做?
A
故宫不仅仅是学术文化大宝库,还是一座蕴含无尽知识的大学校。包括我在内,很多故宫人工作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故宫蕴含的无穷魅力,越能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我从学校毕业,进入故宫,由门外汉入行,由兴趣变为志向,由学生转型为高级工程师,再由高级工程师转型为研究馆员。这些过程,实际上是我对故宫认识的逐渐深入过程。故宫太博大精深了!她拥有浩如烟海的知识,她所体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精华,都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和研究。而我早已以此作为一生的志向,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Q
您觉得古建筑修缮的意义是什么呢?古建筑修缮日常的工作主要分为哪些方面,其修复周期大概时间需要多久?您能否给大家科普一下。
A
故宫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主要特点是核心承重材料为木材。木梁、木柱形成建筑的承重框架,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木材具有较好的弹性、抗压和抗震性能,但是也有易糟朽、易变形、易燃、易受虫蛀、抗剪强度低的材性缺陷。另外,木材具有生物性,即时间越长,材料的某些力学性能会降低,这方面和人的生物特性有着相似之处。紫禁城的古建筑自初次建成至今已600余年,犹如一位老人,为使其延年益寿,及时维护保养(体检养生),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祛病延年)极其重要。
对于故宫古建筑而言,避免其产生损毁,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根本前提就是及时发现古建筑的残损问题,并及时采取修缮保护措施。所谓残损,即古建筑整体或某个构件不能正常受力或正常发挥使用功能,并出现开裂、变形、歪闪、拔榫、松动等症状。紫禁城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到今天的故宫博物院管理人员,都极其重视古建筑的及时维护、保养、加固,这就是紫禁城古建筑群历经600余年至今完好的重要原因。
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就是指不需要扰动古建筑核心受力体系的维护保养工作,比如屋顶拔草、更换个别椽子或门窗构件、小范围的油饰彩画见新、墙体抹灰、加固松动的台基、局部修补或更换风化的地砖等。所谓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体系,主要是指立柱、额枋、斗拱、梁架组成的大木构架体系,起支撑屋顶重量,抵御水平外力(地震、强风等)作用。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属于常年日常性工作,故宫古建筑保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古建筑进行巡查,只要发现问题就立即处理。关于单体古建筑维护保养的周期,一般是根据所维修保养具体内容的工作量及古建筑及加固材料本身的物理、力学特性而定,维修保养间隔时间一般为数月至数年不等。
Q
结合2020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请您谈谈在当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哪些科技在古建筑修缮中被运用?您如何理解古建筑修缮的意义?又如何才能将科学及技术更好的运用到古建筑的修缮中?能否就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向我们做一些重要的成果介绍?
A
去年11月,故宫博物院参与、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代表故宫博物院参与了此项目,科学评估了中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筑的抗震机制,科学评价了木构古建采用传统铁箍墩接和包镶法加固古建筑糟朽柱根、传统扒锔加固古建筑榫卯节点的有效性和适用范围,建立了木构古建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这些科研成果,对于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和维修,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抗震测试模型 )
关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我首先推荐传统加固方法。这些方法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到现在是很成熟的,效果也是被历代工匠证明很明显的。关于现代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我认为在不扰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脉动测试技术、无损检测及分析技术等来作为古建筑的维修保养的辅助手段,这是可行的,它们有利于古建筑的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犹如人的体检,由传统方法再增加到现代科技手段,只要是科学合理的检测、分析、评估手段(注意所有手段并未扰动主体),那么这些的科技手段是有积极意义的。科技发展推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主要表现在为古建筑提供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检测评估手段。
故宫文物保护的成果非常丰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养心殿研究性保护。2015年末,故宫养心殿启动百余年来首次研究保护性大修。这种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方式,不仅仅充分运用了我国古建筑的传统维修技艺,而且融合了大量学术内容。围绕着古建修缮传统技艺,116名工匠经培训合格,参与养心殿修缮保护。围绕养心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科学保护方法,33项研究课题开展。丰富的学术成果,为养心殿的修缮保护提供了准确依据。多种高科技检测手段得到应用,以辅助对养心殿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不仅如此,对养心殿的修缮保护过程还进行数字化记录、存档。比如《故宫新事》,就是专门记录养心殿的修缮保护的视频,至今已播出五集,好评如潮。
2021年11月周乾在人民大会堂
参加颁奖大会场景
Q
您如何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您在这方面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和成就是什么?在自身整个学术成长和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与您在北工大的专业学习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A
我认为,以故宫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弘扬和传承。它们之间的“平衡”,应该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适当的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之一是文创产品。从古建筑类文创产品角度而言,屋顶瑞兽摆件、古建筑造型书签、藻井纹饰的雨伞等等,既可满足公众的日用需求,又可使公众从中学习我国古代的建筑科学、文化和艺术内容。
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和成就,主要是对故宫古建筑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后面会具体说明。此外,自己整个学术成长和能力发展,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导师教我勤奋踏实的治学之道、谦虚谨慎的处世之心,试验室团队(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赋予了我快乐的学术心态,学校和学院领导提供了舒畅的科研和生活环境。可以说,我在母校的学习、科研与生活历程,是我在社会大家庭成长和发展的宝贵源泉。
Q
故宫建筑群是中国最经典的皇家建筑,凝结着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极大智慧,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经典陈述和代表,请您就故宫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知识给我们做一些普及工作。您是否在科普这个领域是否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作为?
A
对于我而言,积极弘扬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视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2015年5月的一天,我推着自行车,由东向西穿过午门北广场时,遇到一名导游兴高采烈地指着太和门屋顶,正给游客们讲屋顶小兽的来源。导游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很多神仙,他们在一起做游戏,累了后就下凡到人间,落在屋顶上,变成了小兽。这不是胡说吗?屋顶设置小兽是因为屋脊部位的铺瓦泥很厚,导致瓦件下滑,古代工匠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瓦上固定了铁钉,铁钉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锈蚀,因而工匠在铁钉上做了套兽的造型。
这件事使得我陷入了深思。故宫古建筑有着博大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需要去弘扬和传承,但是前提是需要准确地对其进行解读。于是,我萌发了“准确讲好故宫故事”的想法。从2016年开始,我陆续在国内多个高校、博物馆、图书馆开展故宫古建筑文化讲座,平均每年有五十余场,成为一名地道的文化使者。《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思想》《图说紫禁城中轴线古建筑》《故宫古建小兽像》《故宫宫廷生活设施解密》《太和殿——建筑技艺、建筑美学与建筑文化》……每一场讲座都广受欢迎。
除了讲座,我还撰写了大量的适合于公众阅读的故宫古建筑文章,《紫禁城也有“报警神器”》解读了清代紫禁城内的警报装置——石别拉的构造特点和使用方法;《紫禁城里说“透风”》科普了紫禁城古建筑墙体内的立柱很少糟朽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紫禁城的黄金外衣是怎么“穿”上的》揭秘了紫禁城金碧辉煌外观与古建筑“贴金”技艺的关系;《“一亩三分地”:古代农业发展的朴素哲学观》诠释了“一亩三分地”说法的来源及明清帝王鼓励春耕的主要做法;《雍正父子“发明”的机械风扇》介绍了紫禁城清代帝王研发的机械风扇及使用方法;《古建筑修复竟敢“偷梁换柱”》再现了故宫太和殿大修时采用的“偷梁换柱”的加固技术……这些文章科学、客观、真实地解读故宫古建筑包含的古代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内容丰富有趣,产生了较好的科普效果。
弘扬和传承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将会一如既往的继续下去。
2021年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太和殿》演讲
周乾在国家图书馆
《文津讲坛》的讲座
Q
故宫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建筑技术到艺术美学,再至文化内容都极其博大精深,像一本极为厚重的历史书籍,其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历史、艺术、文物典藏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您觉得逛一次故宫,我们最该去看的、最该去关注的是什么?
A
说实话,我没有特别推荐的地方。因为我认为故宫的经典之处恰恰在于她处处都是美的,处处都体现着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每一位去故宫参观的人,只要用心去感悟,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艺术精华与文化之美。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游览故宫应该不止于去欣赏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可能更需要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体会中国人要建立所谓“文化自信”的出处和源头到底在哪里。整个故宫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需要我们每一个国人去关注和了解,去用心体会。
Q
作为古建筑文物保护专家,您在自身工作之外是否也会参加一些除了故宫之外的古建筑保护工作?
A
对。比如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汶川映秀镇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达11度。同年7月下旬,应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请求,经国家文物局推荐,我和同单位古建部、工程管理处的同事共7人赴距震中不远的觉苑寺,开展为期一周的古建筑群的震害勘查和评估。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力学专业成员,震后评估的重任无疑落在了我头上。每天早上不到五点我就起来了,做好各项准备。在白天,我和队友们珍惜每一秒时间,拍照、画图、测量、讨论、记录,不放过每一个古建筑细节,做到完整、完善、科学的记录古建筑的震后现状。在晚上,我又和队友们讨论古建筑保护的相关问题,定制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回京后,我马不停蹄,迅速整理勘查的相关图像资料、数据资料,开展了详实而又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科学有效的保护建议,全部建议为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采纳。不久后,我发表数篇古建筑震害与保护的论文。它们较为全面地解读了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造特征、抗震机理、震害特点、抗震性能评定方法、科学保护与加固方法等内容,对于我国古建筑的抗震保护与维修加固,提供了宝贵的图像和数据资料。
2008年汶川地震剑阁县觉苑寺震后评估
周乾建立的大雄宝殿力学分析模型
Q
您作为在工大求学数载的北工大人,校友群体的优秀代表,希望您以自身的视角针对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母校未来的发展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作为一位在专业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学长,请在此对学弟学妹和青年校友们在学业成长、就业择业和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些成长建议。
A
母校这些年在各方面发展很快,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就。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母校会续写辉煌,更加繁荣昌盛。
我想我们北工大人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要秉承艰苦拼搏、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锤炼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顽强品格;彰显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对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和青年校友,我想诚挚地告诉他们,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更是动力和机遇。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强国的希望。希望你们能在广阔的天地中,努力拼搏,超过我们。最后,祝愿你们能在追逐梦想的原野上,无所畏惧,勇敢地去探索,去追求美好的明天。
叁
后记
2022年7月6日,周乾校友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在北工大2022届毕业典礼上,为全体毕业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赢得了无数钦敬的掌声。
一个人的成长,无外乎在学习中提高本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醒悟不足。凡事若能以格物致知精神,必能积渐成之也。按此理,一个读书用心,做事得法,尚德敬事,心循正念的智者,一定可以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有所作为。
纵观周乾校友的履历,正是一直在依循此道而行。尤其在事业初端,在看似偶然的际遇下,却因其善持善待,顺势而为,尽付二十年心力将其演变为毕生追求。自踏入故宫的那一刻起,他便对自己所从事的故宫建筑保护工作抱持着一份特有的挚爱和执着。
作为一个故宫建筑的守护者,传统文化的散播者,他在付出诚实和辛劳的同时,也品味着故宫千百年来的传奇,感受着蕴藏在历史长河里的中国式智慧。在职业成长的路途上,他以难得的自省和恒心,一步一步坚实的走来。无论是在荣获国奖荣誉后,还是平日里默默的潜心钻研,你都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做事时的那份自觉和笃定,对待职业的那份勤勉和持敬。这一切,无不透露出这个外表朴实无华的北工大人,始终在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追求,笃行不怠的工作自觉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以及对自身职业的那一份赤诚,向着自己心的方向砥砺前行,最终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彰显出风采卓然的独特气质。其在职业领域中的优异表现,足以成为工大学子践行校训精神,弘扬工大文化的良好典范。
附:周乾校友在2022届毕业典礼上进行的演讲。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校友总会
2022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