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八十六)敖俊卿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3-06-24


   

校友 敖俊卿

校友简历

敖俊卿,1933年3月出生于山东宜都。

1950年6月,17岁进入南京水工仪器厂学徒。三年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工农速成中学,仅用三年时间学完初高中全部课程。

1956年顺利考入南京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土木工程专业继续深造。

1959年结婚生女之后为和在部队工作的丈夫团聚,调到北京,同年9月以调干生资格进入刚刚成立的北京工业大学,作为首届学生进入化工系,硅酸盐专业学习玻璃专门化学。

1963 年8月(三年南京加上四年北京)结束了七年的大学学习生涯,同年进入冶金工业部北京情报标准研究所工作。

1969年为响应号召离开首都北京,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南京,加入新建不久的南京测绘仪器厂(解放军一OO二)参与主打产品经纬仪,水准仪的开发,安装,调试,检测工作。期间足迹踏遍全中国除新疆、内蒙、深圳、海南这四个地区以外的所有地方。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积累完善,从技术员、工程师、高工到总工一步步经历蜕变成长。

1988年,已届退休年龄时已经累计工作近38年,因被单位留任,又继续发挥余热工作了3年,工作生涯历时四十余年。凭借着"一心只做一件事"的笃定和坚持,她把工作做到了极致。

因读书学习才是她一生的至爱,退休之后,她选择进入金陵老年大学,重新回到久违的课堂,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后随女儿到加拿大生活。


前言

久闻加拿大校友组织一直以来都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著称。校友之间极为团结友爱,联络广泛,活动频繁,有着极为融洽和谐的氛围。最近校友总会成功约访工大首届毕业生敖俊青、61级徐炳年和陈长仁等几位老校友,即是拜托刘松萝(78级)和身处加拿大的焦毅(78级)、方介(78级)三位学长的大力支持才得以成功实现几次线上越洋访谈,并促成一系列事情。在这里,特别向几位学长表达诚挚的感谢。

              


PART 01

图片:开启尘封的历史

北京工业大学加拿大校友组织一直很活跃。去年8月,焦毅校友在77和78级校友群贴出了加拿大校友组织夏季在公园组织活动的影像资料。不同年龄的校友欢聚一堂,孩子也来了。

                           

焦毅特别介绍了一位老校友,那时89岁的敖俊卿老学长。

敖学长1959年入学,1963年毕业。图片,打开了尘封的历史。

按照一般的记忆,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对照敖学长的经历,实际上北工大应该在正式成立之前一年(1959年)就已经开始了招生和教学工作。

从1963年到现在,60年过去了。毕业证书照片里的年轻学生是怎么来到工大的?那时的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毕业以后有过什么样的经历?退休以后又是怎么去加拿大的?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开始了与这位工大最老的校友之间历时近两个小时的访谈。

                                 


PART 02

回忆大学生活:特别喜欢做数学题

                      

经过加拿大校友组织焦毅的努力,我们在2023年3月17日与敖俊卿学长和她的女儿刘静洪女士通过视频会面了。

原来,当年敖学长的爱人在空军任职。在南京的时候,她作为“调干生”进入南京工学院学习。南京工学院,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因为我先生他们部队到了北京工作,希望能够团聚,就想办法把我调过来,所以我就转学到北京来了。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正式叫北工大,叫什么名字,时间太久我现在也搞不清了。我们那一届北工大学生,最早是好多个学校的人直接转过去的,相当于转学过来的。”敖学长向我们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敖学长的女儿刘静洪告诉我们:“在我妈妈记忆当中,当时的市委领导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都分到全国各地去了,所以我们要建立一所学校,为我们北京的建设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专业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上。”

焦毅补充了当时的情况。1959年,工大最早只有两个专业。一个是土木工程专业,还有一个是硅酸盐专业。 “一个是砌砖的,一个是做砖的,全是为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焦毅不无诙谐地说到。

学生时代,系里的老师让敖学长当班长。那时,班主席是负责学习的,班长负责考勤。“如果要是礼拜天的晚上谁不来上自习,就一定要给我请假,我要批准了,他才可以不来,我要不批准的话他还是要来的。我是很认真的,不怕把谁得罪了。”话语间,敖学长似乎依旧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工大建校伊始就有着严肃认真的学习氛围。 

当时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不过周末可以回家改善伙食。

被问到学习苦不苦的时候,敖学长说:“我从小就爱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在班级前五名的,学霸没有困难。”

敖学长说:“虽然我热爱学习,但当时我们姐妹七个,我老大,结果我父亲就说,你就小学毕业就行了,你就能够写个信就行了,你不要要求太高了,你们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所以,我小学毕业以后就没有学上了。解放以后,我就到工厂学徒去了。我的父亲是八级钳工,单位特别需要。也是为了照顾父亲,我和他一起工作。学徒以后,又可以考学校了,但是要三年的工龄。我工作了三年以后,就去报考。那时候,录不录取还登在新华日报上面。我在新华日报上一查,查到我的名字,我可高兴了。从小就爱读书,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一旦有读书的机会,就非常的刻苦,所以成绩就特别好。”

敖学长的经历似乎可以启示年轻人:要知道珍惜。

有意思的是,敖学长上小学时所获得的助学奖励。敖学长告诉我们:“那时不叫奖学金,是免学费。你考试第一名,学费全免。第二名学费免一半,第三名免四分之一。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减免学费,所以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抓紧抓住。”

在交谈中,大家开始讨论起来曾经学过的课程,比如材料力学和“铁木辛哥”。

“我最喜欢数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数理化学得好。特别喜欢几何题,多难的题都可以做出来。但是我的文科就不行,没有数学好。所以我的逻辑思维一直不错。”

提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敖学长说:“因为我普通话讲的还好,所以那时候在学校里面还搞宣传。人家外面都在听报告,我在后台负责照看设备,没事干就解题。”

刘静洪笑着说:“我妈最爱的事情就是解方程,比如说业余时间拿个方程在那解,用这样的方法锻炼脑力,还喜欢解三角函数。至于跟老年人打麻将打牌之类的她一样不会,你让她解题目,她很乐意。”

敖学长入学的时候已经有小孩了。刘静洪告诉我们,“妈妈刚刚读大学的时候,姐姐一岁。等到大学毕业,哥哥出生了。”刚好一个是入学的时候,一个是毕业的时候。这在当时真的很不容易。

刘静洪说:“我妈这一辈子为人我觉得就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特别的不怕吃苦,坚韧不拔。走到什么地方,她都是乐于奉献的,所以每一年人家评先进都评他。碰到比较困难的、比较艰苦的、难啃的骨头都是她去,她一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这跟她在学校的经历和教养分不开,是学校老师培养出来这种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不怕吃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我就觉得他们老一辈这些人的风骨和情怀,现代的人真的是很少能做到了。其实,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继承的方面。”

敖学长说:“我是调干生。所谓调干生,就是从工作了又下来上学的。我上学可以拿工资,工资给你打一个折扣,大概拿75%的工资。从那时候开始共产党就在培养我,一直在培养我,这都是共产党的恩情。”



PART 03

工作兢兢业业,家庭幸福美满

毕业以后,敖学长去冶金部情报和标准研究所工作,负责制定炼钢炉耐火材料的标准。以后,又去了南京工作。

刘静洪告诉我们:我哥是62年生的,出生29天被就送到外婆帮他带了,我是妈妈带的,一直到我哥我姐他们上小学才回到她身边,所以她家务活基本上不会做。她就是工作,然后是读书,工作经常加班,没有什么加班费,就是工作。她经常都是三班,革命觉悟比较高。她就是一种责任心,所以我妈在单位里面一直都是技术骨干。等到他退休的时候,单位都不放他退,说你再干几年,退休以后又干了三年。等到妈妈58岁了,她说身体不好了,准备退休,他的那些老同事都说你这个人才不能浪费,你还要继续发挥余热。于是,他们组建了一个技术咨询公司,然后把我妈给拽到里面。我妈从单位出来以后就没闲在过,一直都有事情干,总是有人来找她,总是有事情做。

我妈给我们说,你们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怎么样,你们要记住你们都是中国人,要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你们绝对不能做任何丢中国脸的事情。我觉得这一点真的是影响了我,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挺直腰杆做人,绝对不能丢了祖国的面子。

我妈一直这样,我们不求做多大贡献,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给祖国抹黑。这是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觉得老一辈人都有这种家国情怀。

了解敖学长的焦毅说:敖老师既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另外也是一位好母亲,她的三个孩子都非常优秀,非常出色。

刘静洪介绍了家庭的情况:我姐姐是一个科学家,是中科院核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的事业与核潜艇有关系。她在南京大学物理系核专业学习,本来应该是留在南京的,但是她真的是个事业心非常强的人,她说我愿意到成都。那个时候四川跟南京比起来还是差一点,为了搞事业,他们一群年轻人就到了大山沟里面,一直干到现在。姐姐的孩子也是清华的博士。我哥哥是高级警官。

刘静洪自谦地说:就我算是普普通通的,我曾在南京熊猫电子集团任高管,2001年移民加拿大。我现在加拿大老人院工作,但是我也读了很多年书,学了很多东西,非常努力,性格也是受妈妈影响,非常好的。



PART 04

加拿大生活:校友组织的温暖

2006年,敖学长去加拿大和女儿刘静洪一起生活。刘静洪说:我妈在中国那么多年都没跟校友会联系上,到了加拿大以后,在网上看到北京工业大学加拿大校友组织的消息。我说,这不是妈妈的学校吗,我们就去找找看。打电话找联系人,结果就联系上了。每当有校友组织活动,你们的校友大老远的就跑到我家来接,我妈感动的要命。我觉得加拿大校友组织的这些老师真的太好了,每次参加完活动回来,我妈感觉特别好,会特别的开心。

                           

提到当地校友组织的发展经历,焦毅学长说,在加拿大校友组织最初是不被学校知晓的,后来我们中间的一个人站出来了说,我们这里也有工大校友组织,在加拿大已经活动很多年了。看到我们这么多年以来曾经的活动照片,才让学校这边真正了解到加拿大校友组织不断成长壮大的经历。作为当时的发起人之一,焦毅证实加拿大校友组织距今已经成立了26年。说到加拿大校友组织所做的工作,几位校友真诚的谈及在这次疫情期间,工大校友总会通过加拿大校友组织为当地校友寄来了3000只口罩,为校友解决燃眉之急。77级的周松年校友从比亚迪老板那里筹备了2万只口罩。如果校友病了,会有人专门送到医院。

方介说:我觉得跟其他去国外的人相比,加拿大的校友很团结,生活得也很松弛,而且互相之间很照应。



PART 05

探讨:如何在加拿大学习

访谈中,校友总会的聂老师特别询问,对于学弟学妹出国留学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事情,是否能给到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和意见。

方介认为:其实加拿大是一个很宽松的环境,申请到加拿大留学也非常容易,中国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就可以来加拿大留学。但是,从中国到加拿大的留学生的情况来看,我不建议年龄很低的人到加拿大来留学。在这个世界观形成的期间,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约束管理的话,光靠监护人来管理小留学生,其实是很难成才,缺少情感陪护。

在触及国内外教育问题时,方介还说:我曾经在校友群里发过一张女儿上小学时的照片,问大家到底什么是孩子们的起跑线?在我的理解上,这是中国家长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其实,根本就没有起跑线,如果这个孩子有兴趣自己要去读书,你拦是拦不住的。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去念书,你逼着他去念,他也念不好,他也不可能念出来。另外,国内家长比较重视补习班,我们家孩子一天补习班也没有上过,他在中国只念了两年小学,而且我女儿上的小学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村小学,那个照片我曾发到过工大群里。总之,孩子学习这件事,我觉得有兴趣才好。

还在校内读研的陈奕同和刘瑞娟同学也提了自己的问题。刘瑞娟向各位学长请教,在大学里面应该锻炼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应该注重哪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敖学长的女儿刘静洪对此给出的建议认为:不要去迫使学生去做出被动的选择,一定要让他们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且非常热爱的专业。在加拿大读大学真的是很辛苦!混,绝对是混不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强烈的热爱,就可能真的是扛不下来。只有热爱所学专业,他才会不怕任何困难。还有就是培养责任心是最为重要的,不管你将来做什么,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管他优秀不优秀,如果他是有责任心的人,就绝对不会是个差劲的人。

与我们的理解相反,资本主义的加拿大并不那么个人主义。刘静洪说:加拿大的教育中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你不能单打独斗,在这里不提倡,他们一定需要团队,一定要有合作精神,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方介提出了一个近乎格言的观点:首先,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人与人的差别不大,锲而不舍,肯定能够做到。其次,方介还特别建议同学们多动笔,把该写的东西写下来,这样会对自己有非常大的益处。


PART 06

岁月与母校:祝90岁敖学长健康长寿

聂老师请敖学长作为建校以来第一批工大毕业生,一位老北工大人的代表,对母校送上寄语和期望,并为学弟学妹们提些成长建议。

对此,敖学长深情的说道:现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叫做“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衷心希望学弟学妹们要永远秉承工大人一直以来都具有的艰苦拼搏、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这种顽强品格。祝福我们的祖国建设突飞猛进,国富民强。希望年轻人在新的时代一定要为母校的发展,为祖国建设尽自己的所学和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家向敖学长请教长寿的秘诀,刘静洪说到:我妈妈告诉我,她18岁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我姥姥还说,还好,你18岁还没有出嫁,你还没害人。是因为那时候认为得了痨病就活不长了,是很难治的。在困难时期能挺过来,真是挺不容易的。我妈妈是一位学习好,工作认真的人,虽然有时候会跟自己较劲,但总的说能够很随缘,没有那么多的执念。

                           

这个话题引发的反思:我们深深感到,认认真真学习地和工作,安安稳稳地生活,这其实是大多数人应该过的日子,也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敖学长的经历令人尊敬,她的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而他坚守一生的热爱学习、勤恳工作、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这应该也是老工大人身上所共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或许,这也是我们期望大学应该开设的一门“人生必修课”。

敖老的“特别爱做数学题”,让我们想起孔子的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应该是值得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去效法和研究的事。



访谈历时两个多小时,敖学长心情一直很愉快,兴致勃勃的和大家话别:“谢谢校友会和各位学弟学妹对我的关心,很高兴和大家聊聊天,祝你们健康快乐,都有很好的前程。”

今年,敖学长已九十高龄。在访谈结束之际,我们共同祝愿敖学长健康长寿!


后记一

通过交谈了解到,敖学长心脏动过大手术,又做过癌症手术。虽然今年九十岁啦,但每次校友组织(加拿大)组织活动都会欣然参加,让一辈工大后人甚是感动,赢得大家的尊崇。敖学长曾经被多次请求持被视为珍贵史料的北工大第一届学生毕业证书参加校友活动,这一场景,以及那一纸已微微泛黄的毕业证书,不仅让年轻一代的北工大人对工大历史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也成就了一段被广为传颂的佳话。

今生唯愿拥一炉寂静的烟火,以书籍伴着净室茶香,化作温暖纯良之人,不卑不亢清澈善良,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

——这般浪漫场景成为一生挚爱学习的敖学长最好的写照。


后记二

访谈中,在我们稍显冒失但绝对诚挚的请求下,敖学长非常痛快的答应将自己珍藏六十年的毕业证书捐赠给母校,让我们极其欣喜,也极为感动!后续我们将专门策划一场捐赠仪式,在特定场合下接受老学长捐赠的珍贵礼物。

向敖学长一直以来敬怀母校的一片真情致敬! 同时,感谢刘静洪女士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作为海外校友访谈系列的开端,我们将继续倚靠广大校友的支持和帮助,持续展开对海外校友的宣传,让大家借此了解广大海外校友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工作状况,增进彼此的联系。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