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2019-04-21
追求精湛,在技术创新和服务领域
见证中国汽车工业改革与发展
访 7715 班 东良
#校友简历#
东良
1977年入学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内燃机专业。1982年任职于北京市汽车研究所,从事汽车专用高速柴油发动机设计、试制、试验研究开发并完成产品鉴定;1984年起就职于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任发动机试验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切诺基CX5车型项目经理;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实验室创建、发动机综合性能试验、车辆试验;国产化电控切诺基CX5车型)国产化适应性开发。1995年至退休,历任北京德尔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零部件工程经理兼新项目业务开发工程经理、北京德尔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常务经理。
编者的话
向晚不晚,十年将息。当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1977年,一切似乎已等待太久!面对终于迎来的恢复高考的历史机遇,中国,包括东良在内的所有年轻学子,早已奋不顾身冲向这个重新出现的人生起跑线,只为化茧成蝶,突破自我,报效国家。立志高远的东良和所有有志青年一样,开始奋力向更高的理想目标冲击。
以下谨以日记体形式,分享并见证东良先生在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和服务领域近四十年的职业历程和人生感悟。并期望从其个人的履历中发现且记录下那个年代的工大学子们,如何在时代风云中不息为体,上下求索的精彩人生。
圆梦北工大
自此开始了我与汽车工业的不解情缘
1东良日记(一):高考三天,改变命运
那一年,正是大雪时节,12月7、8、9这三天,是高考的日子。天气晴朗,无风。考试地点距离住址大约10公里,我骑着自行车往来于考试地点。试后,感觉比较轻松,大有听天由命的感觉,一切依旧。
2东良日记(二):幸运之神降临,迎来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约几个礼拜之后,幸运之神降临,我被当时最心仪的学校——北京工业大学 内燃机专业正式录取了,真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十年丧失学习机会、求学若渴的年代,这绝对是惊人的好消息。家人、朋友、同学和老师们都满怀热忱、真心实意的向我表示祝贺,希望我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国家。当时,这样的机会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拥有。至此,我立志成为一名祖国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希望通过大学接受的基础教育和未来的努力报效社会。
3东良日记(三):入学北工大,成为一名大一新生
1977级工大学员于1978年3月3日才入学报到。还记得当初来自本市各个领域里的莘莘学子们个个风尘仆仆,身着各式大众化的“蓝黑灰”色服装,或步行,或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似我本人)完全靠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兴奋却悄然的赶到学校,在老师和先期入学的同学协助之下,自己办理各种入学手续。开学典礼及之后的第一个学期是在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街的北京工业大学新生部举办和度过的。宿舍也是利用教室临时性搬进二、三十个双层上下床构成的集体宿舍,这种集体宿舍经常是几个班级的学生合住在一个大教室内,这种环境客观上强化了各个班级间同学们的日常交流和相互了解的机会,不久,就与同学们之间建立了紧密关系。
4东良日记(四):珍惜每一秒的时间用于读书
由于亲身感到社会普遍缺乏各类知识、缺少各种人才,也因为那时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对于青年人来说更是极其难得,因此,大家都万分珍惜当时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用于读书,每时每刻都在如饥似渴的吸收各种知识,课堂场场爆满,根本没有逃课的现象存在。课余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图书室、校园里、树荫下完成各科作业,自习、预习、背诵英语单词中消磨掉。那时,在学校里面谈恋爱的同学为数较少,大家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完全放到了学习探索和知识积累当中。故此,即使用“空前绝后”来形容77级学子的学习热情,应该一点儿也不为过。
5东良日记(五):四年大学,收获丰厚
北工大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设计常识,在脑海里初步建立了现代工程师技能的基础雏形,具备了一名见习工程师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基础设计操作技能,而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我今后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起到了正确的指引。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我们77级同学全部都顺利完成了既定学业,奔赴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青年技术骨干力量,时刻准备着挑起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樑
编者的话
经过大学四年的刻苦学习和积累,东良满怀信心的从学校迈入职场,从技术起步,开启了求索一生的汽车科学技术的创新之路。
6东良日记(六):国家分配,毕业后成为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的一名新兵
内燃机专业正是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方向,故此,198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隶属于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的北京市汽车研究所,师从洪善信先生,从事“小型高速柴油发动机”研制工作。当时的所谓“研制”,在如今看起来,其实就是仿制加参照性改制。只是当初我们的社会不够开放,国内零部件配套企业的眼界和技术水平十分有限,很难找到高水平的零部件供应商。不得不与有限水平的供应商协商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以达到最基本的设计技术要求。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一整套基于国内当初零部件工艺制造水平的2.5升汽油机改为柴油机的样机开发终于在1984年底前后完成了。三年的工作实践,我也学习和积累了由见习工程师过渡到工程师的技能和经验,在参与进行发动机试制过程中学习掌握了初级装配钳工、基础钣金技工操作技能,发动机测试试验等项技能。并利用工余时间自学英语会话及英文专业文献翻译,在行业文集发表了若干篇专业技术论文译文,初步具备了一名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编者的话
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东良面对技术落后的客观现实,能够潜心钻研,虚心求教,从基础做起并扎根于实践,不断蓄积各种知识和技能,很像一个等待着羽翼丰满,一飞冲天的雏鹰。而这种积极的等待,对于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不仅是成就自我的基础,也将是一项事业得以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7东良日记(七):辞掉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入职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198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 - AMC)决定在北京成立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制造企业。由于当初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经过北京市特批,采取笔试加面试的形式公开向社会招聘100名工程师。我经过考试成为备选录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1984年底,考虑到这家合资企业是中美合资,而汽车行业是与我的内燃机专业最为对口;而且,美国是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导者,这里的工作可能使得我能够学习吸收更多的工作技能和取得突破性的技术进步,而且英语也恰是我之所长,因此,我毅然决定辞去在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的“事业单位”工作,加盟到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到产品工程部试制试验科发动机试验室工作,职责是协助王家兴先生筹建北京吉普自己的发动机试验室。从此,我有机会、有条件发挥了所学之长,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完成了两套美国特有的Go-Power便携式水力测功机试验室土建工程改造、进口设备安装、设备文件使用方法翻译和与来华美国技工合作调试设备及验收,并持续使用该设备进行发动机性能测试及可靠性试验工作。
8东良日记(八):立身科研,历经磨练,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行家。
随着企业技术发展需要,公司开始筹建更高技术规格和技术水平的发动机性能测试试验室。作为技术骨干,我开始独立承担源于奥地利AVL李斯特公司制造的Puma 3发动机测试试验台的试验室筹建工作。此项工作从设备选型谈判开始,直到土建施工图纸设计及实施、试验设备总体安装布局、试验室给排水,电力配套,试验设备信号输入输出,试验控制图规划等具体繁杂的工作内容。我亲自带领两位试验技术工人承担了设备的装配工作,水、电、气系统一气呵成。优良的装配准备工作使得设备的安装调试进行顺利,实现了公司最初的试验室设计目标,并立即投入使用。这个试验室当初被奥地利AVL李斯特公司北京办事处树立为该公司发动机测试设备在国内安装应用的样板工程供国内的潜在客户参观学习。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对该设备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编辑开发,实现了符合国内测试标准的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输出功能以及自动绘图功能。
9东良日记(九):一身本事,练就一个敢于“特立独行”,“有脾气”的专业技师高手
毕业十年,我不辞劳苦,做事喜欢自己动手,亲力亲为,追求完美,逐渐形成了比较有个性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喜欢特立独行。不仅在机械设计、发动机测试领域达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我还坚持认为,一个连自己的自行车都修不好的工程师一定不是优秀的工程师(在国外,很多年轻大中学生都自己组装或改装汽车,积累基本工程师和技师的基本技能)。因此,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把自己的双手“弄脏”(对应海外企业的英文里面讲Get your hand dirty)。意思就是不能只会图纸设计,“纸上谈兵”是现代工程师的技能之一,还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最好是掌握更高级别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由于树立有特别明确的努力目标,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下车间和工人技师交朋友,学习钳工、焊工技术和技巧,逐渐掌握了相当于中级装配钳工和一般基础焊工的操作技能。至此,所有我负责管理的发动机试验室的机械设计甚至大部分专用辅助部件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动手制作,工作效率高,速度快,不需要动用兄弟单位再费事劳作。但这也会让身边其他同事会有些微辞,会被认为是有些“自视清高”,成为了一个“有脾气”的师傅(现在看来这也许是我应该改进的“毛病和不足”吧)。尽管如此,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努力付出和独立工作技能还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10东良日记(十):接受委派,成为北京吉普汽车公司长驻美国的工程技术联络代表
吉普公司为了表彰年轻人的杰出工作能力和进一步培养更为广泛的、全面的技能,又考虑到公司产品发展和必要日常工程技术交流的需要,公司决定从1992年5月委派我作为公司技术代表,常驻美国底特律市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吉普与卡车工程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于1987年收购了AMC,自此吉普成为克莱斯勒的品牌)。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一辆汽车的成百上千个零部件,还有一部分国产化制造的零部件的实验考核与批准进度状态的跟踪和信息及时反馈联络工作。这个岗位不仅需要较为广泛的汽车基本技术常识,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英文日常科技会话交流技能。因为从心底里感激公司领导对我以往辛苦劳动付出的认可,所以,进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我立即全力投入到每日的琐碎而平凡的工作之中,坚持“每日事,每日毕”的工作原则,保证了国内公司得到及时的反馈,从未出现发出的技术咨询问题石沉大海没有回复的现象。
11东良日记(十一):在美期间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我在来美工作初期就立誓改进自己,即改变自己以往的“看重智商,情商不高”的问题,弥补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当地的美国工程师打交道,一是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二是结交更多的朋友,三是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几乎成为我每日努力工作的动力源。当时克莱斯勒这个工程部几乎三分之二左右的工程师都与我有过不同程度的交谈和技术交流,我在那里也被人们所熟知。晚上,还会参加当地社区专门为来美国的移民和定居者举办的夜校学习英语交流课程,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结交当地的外籍朋友。
12东良日记(十二):如期回国,凭借创新成果以“独辟蹊径高级工程师”名义获得嘉奖
我在常驻工程师的岗位上连续工作经近一年后,于1993年三月底,按公司计划安排如期回到了国内公司。同年年底,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通过了北京市汽车工业系统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评审,成为了当初最年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之一。从美国回来之后,我被任命为电子应用控制系统CX5车型项目的项目经理,并被聘任为“主任工程师”(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最高岗级)。为使得公司产品满足法规需求又可使用更多的国产部件降低车辆生产成本的目的。为了达到此项目的,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对于车辆的上千个零部件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找出已经国产和未经国产的特殊部件,研究讨论如何改进适应在已经国产化的车辆上。最终制定出一套CX5产品车辆的全部工程部件清单和装配工艺流程,并进行一次车辆的产品装配试装流程检查,一次小批量7辆汽车产品试装工艺验证,最终在1994年底完成了该车型的产品定型工作,使之具备了产品生产的技术储备。为此,公司特别以“独辟蹊径高级工程师”名义奖励我一居室住房一套。
编者的话
在东良的职业履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自己技术能力永远的不满足和对职业成长的强烈渴望。因此,对他毅然告别播撒过青春汗水但已现职业发展瓶颈的老东家“北汽吉普”而转投有更多向上发展机遇的“德尔福”汽车也就顺理成章了。
13东良日记(十三):为求更大的发展,告别撒下青春奋斗汗水的合资系“北京吉普“,落户外资企业“德尔福”汽车公司
1995年,是我职业生涯面临新的选择机会。随着中国的汽车行业门户逐渐开放,彼时海外著名汽车厂家都蜂拥而至,纷纷向中国政府和汽车厂家伸出橄榄枝,试图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占领中国这块全球人口最多的空白市场。隶属于美国通用汽车子公司的德尔福公司此时向我发出了工作邀请。考虑到继续寻求学习和掌握更高更广泛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更新的领域里学习更为先进的汽车行业技术知识,外国企业显然要比合资企业里的环境更适合直接接触到汽车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最先进的前沿技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触角,将我们的贡献拓展到中国和全世界需要的地方。面对在当初企业里向上发展进步的通道已经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一现实,我在1995年2月春节过后,再次痛下决心,舍弃公司给予的珍贵的住房奖励,离开了已经工作整整十年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离别之际,因为曾把精力最为充沛的青春岁月和创造一并留在了那里,所以我是感到无愧和无比自豪的。
14东良日记(十四):继续提升,受训于德尔福的卢森堡技术中心
加入这家跨国公司后的具体岗位就是从事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所必需的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为有需要的汽车或发动机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首先接受必要的系统研发方面的相关技术培训,而这种较为长期的系统(海外)技术培训在以往的国有或合资企业里是较为罕见的,原因就是这种培训的成本太高。而海外企业的理念认为,技能优秀的人才是做好未来工作的基础,而优秀的人才是必需下本钱培养的。他们把人才培养作为启动工作的基本必要条件,并列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我于1996年四月开始到该公司设置在欧洲卢森堡的技术中心从事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工程研发应用技能活动的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中边学习边工作。在当时,出国技术培训活动在国人看来也是非常时髦和吸引人的一种待遇,而我也立誓在新的工作环境里面,改变自己以往特立独行的工作作风,强化与公司其他部门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更广泛的领域学习和掌握更广泛的技能,适应跨国公司工程技术发展岗位的需要。为此,我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用于读书,收集的资料有二、三十公斤,技术培训让我又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德尔福的卢森堡技术中心,我和来自挪威、荷兰、英国的几位工程师共同参与了公司当初为韩国大宇汽车公司研发的适应欧洲二号排放控制法规市场的轿车发动机管理系统标定调试工程技术服务活动。让我了解了跨国工程工作团队是如何进行项目的进度管理和具体调试工作的。同时,对于国外团队同事间相互信任、尊重、理解、支持和配合的工作态度,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一年的受训结束后,在学习掌握现代发动机管理系统研发技术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和项目管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认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在未来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15东良日记(十五):应势而生,创新求变,急国内汽车工业发展之所需,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服务
1997年4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技术培训过后回到了北京。而此时,国内各个汽车厂家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现代发动机电子控制管理系统初期探索和研发工作。1999年,国家发布了自2000开始在全国实施相当于“欧洲一号”汽车排放控制法规的“国一”排放控制法规,而当时国内企业根本就没有提供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能力,毕竟我国几十年被迫的“自力更生”所带来的现实摆在那里。从这时候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开始以跨国企业员工的身份着手为设置在国内有相关需要的企业提供本公司生产制造的现代发动机管理系统产品和系统集成后的车辆标定调试考核技术服务活动。我以自己诚恳正直的做人原则,在所在的外国企业里努力为国内的客户做出对得起良心的产品和技术服务,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国汽车工业和社会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
16东良日记(十六):承担重任,以项目推动国内汽车环保技术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