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五十六)吴鹰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0-09-04

活跃在投资领域的社会活动家

-----访7831班 吴鹰





校友 吴鹰

【编者按】

吴鹰,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UT斯达康公司创始人,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数字中国”联合会会长。从在电信制造业创造辉煌,到现在活跃在投资领域的同时,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情怀,坚持在更大的视角下,联合各方力量,致力于为中国的IT界创设更大的发展平台,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各种方式为行业发声,为推动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出了自己诚挚的努力。

吴鹰学长实在太忙了,访谈几经调整终于见缝插针定在了两个行程之间的空档,让人敬佩的是尽管外界环境时有打断,他的思路和谈吐仍顺畅自如、随时都在最佳状态。和在媒体上看到的不同,面对母校的来人,他更多了一份亲切、谦逊,和知无不言的诚恳,让人对这位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咖更多了一份敬意。

母校的培养一直影响着我

我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统考的第1届大学生,那时候北京的录取比例是27:1,27个人考试才有一个能够上大学也是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也比较幸运的进了北工大的无线电系,当时我们班可能是平均分数全学校最高的,这个行业也是比较热,我上高中期间就参加了电工班,大学之前就已经能够修彩电了。我一直觉得北工大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学风好、而且是一个把教学科研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好的大学。

北工大当时主要是北京招生,同学里几乎都是北京口音,有一个外地学生大家还觉得挺好玩的,大家背景比较接近、都很努力。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我当时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下午自习的时间要去集训就没办法自习了,但是班里头36名同学得有三十三、四位同学都在教室里自习。学校的学习风气非常好,老师也教的特别认真,也不把我们完全当学生看待,有些事情都是共同讨论,我记得当时我们班辅导老师也经常来跟我讨论一些问题,我觉得特别好。

再一个刚才讲的关于工大本身跟科研和应用的结合这方面,我也是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就接触到单板机,当时参与用TP801搭了一套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功能测试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正在设计过程中的TP86,毕业以后因为各方面还都很优异留校当了一名老师,在科研方面也很幸运进入TP86组,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16位单板机。这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去上海交大等学校交流,同行们也挺认可的。想想那时候工作还是很努力的,用废寝忘食形容不为过,有个小插曲,记得那时学校规定晚上10点以后熄灯,然后楼门会锁的,我的实验室跟教学楼在一起,有一天大概快凌晨1点,我才从实验室出来,门锁了我就得从二楼厕所顺着门边一格一格的爬下来,然后被保卫处的抓住了,批评审问一通,我说我是老师因为有个科研项目要改,他说你这样做老师不行,你还跳窗户怎么为人师表呢,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后来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勤工俭学,想去争取一个助教的职位,让我解一个电路的问题,最后写成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再解,我非常顺利的解出来,我自己都挺惊讶的,因为毕业留校三年以后也没去看无线电电工学的课本,我就觉得是在工大读书期间基础打的还是挺好的。

我觉得年轻人可能是用农村人的话说叫“大小伙子用力长力”,花了经历、努力了,最后都会有回报的,年轻的时候要玩命干一些事。

谈起母校学习这一段,吴鹰学长说在北工大的学习和留校的一些事情,到现在仍印象深刻,当时离开工大去美国继续深造,是因为在科研中看了很多的研究资料,美国这方面是最先进的,觉得应该到美国去学习一下再回来,当时也是办得停薪留职,担心到了美国没法交党费,先交了20年的党费。对母校的感情一直都在,也因此这么多年一直和母校保持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爱国是本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985年,我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数字通讯及数字信号处理,新泽西理工和北工大有些像,它也是一个非常偏重于应用的一个综合性大学,后来我了解到北工大和新泽西理工是友好合作高校,看到我两个学习过的学校之间有亲密的合作关系还挺高兴的,也觉得这是一种缘分。贝尔实验室离新泽西理工距离很近,当时很多课程都也是由贝尔实验室的老师们讲授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毕业也就有幸进了贝尔实验室,在贝尔实验室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

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几个月后,发生了一件让我改变决定的事,有一次实验室接待了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电讯代表团,我也参加了接待工作。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一位中方代表团成员提出了一个很专业的技术问题。接待人员含糊地应付了几句,有意不说到点子上。我有点忍不住了,感觉不能让别人糊弄自己的同胞,清清喉咙,准备开口时,我当时的上司突然站了起来,走到我身边说:“吴,你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可以出去工作了。” 确实在通讯领域,贝尔实验室领导着世界潮流,正因为这样,对中国的技术交流和出口受到多方限制。我早有耳闻,但当真的让我经历时,那种感觉就是要自强,中国一定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先他人的东西。当时,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工作,只能运用到自己聪明才智中的一部分。虽然在国外学到了先进技术,但身居他乡却总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1992年,我和一些伙伴回到中国,成立了斯达康公司。那时海归还不是非常流行,回国都是“大逆不道”的,甚至被人误解。但我一直觉得大部分留学生都是爱国的,最初,我们向国内电信部门提供光纤交换设备、接入网和其他电信设备。当时好多事情我都必须操心,包括连UT斯达康这个中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公司名字,都是我自己跑工商部门才落实的。小灵通的由来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当时做一个接入系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传统都是有线来解决的,我们是想能不能最后这一公里就是让人方便点,变成一个无线的手段,不光是在家里用,也有这么个终端是在你的社区,我们甚至当时还给它起个名字叫无线社区电话,1公里的范围内用,后来非常快的我们就把它在技术上解决了,让它可以在一个城市里覆盖,用的是微蜂窝基站,现在5g其实就回到微蜂窝时代,它的频率比较高,需要很多的微蜂窝技术。当时小灵通依赖于固定电话的交换系统和铜线,同轴电缆就是电话线来传送信号,所以它的成本比传统的移动的网络和移动交换机便宜了很多,主要是这个系统本身的设计是比较创新,后来我们又率先在全球把它的交换系统用IP来表现,现在的交换基本上也还没有完全实现IP交换,我们算是在世界上最早做的。当时小灵通的推出更多的是适应国人和运营商的需求。

当时算上在东南亚和台湾的用户数最高曾达到了一个亿的用户,到现在为止这也不是最早由国家规划的一个业务,所以小灵通对我来讲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经历,给老百姓提供了一种选择,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改善移动服务降价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创业初期的确艰辛,但更多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件事情的热情和欢乐,我们都想在中国做出一家世界级的通讯公司。由于在海外的学习背景,技术上我们不断发展,管理上我们也借鉴了西方人性化+制度化的模式。2000年,UT斯达康销售收入是3.68亿美元,2001年的销售收入达到6.27亿美元。2002年,UT斯达康市值就达到260亿元。2004年UT斯达康的销售业绩达到27亿美元,累计对中国的税收贡献超过90亿元人民币。

当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不过我也很享受创业的一些过程,也是比较运气,进了北工大学了计算机知识,又进了贝尔实验室跟通讯有关,自己又是中国人,想象一下,在美国如果继续做下去,当然了就是在贝尔实验室,我相信我也能成为一个还不错的科研人员,但是对中国的了解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只用到自己一半的优势,但这也没法参加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的建设。

可以想象有“小灵通之父”之称的吴鹰把一个民营企业做到用户在中国近1亿的路上一定是很多的艰难和披荆斩棘,如果没有强大的爱国情怀的支撑是无法克服一个个难关的。谈及此,吴鹰学长说,爱国是本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中国人你不爱中国,你爱哪一块呢?在我心目中,当一位合格的公民,做好自己的企业,为中国市场和百姓提供更好的产品、热心公益事业,这些就是报国。

为行业发声,行业发展中国才会发展

中泽嘉盟投资有限公司是我们2008年成立的,现在投资的方向只专注于TMT领域,其中涵盖“通信、教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基金GP管理层行业出身基本都有TMT互联网背景,我们的人脉、资源、知识都在这个领域,做投资还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投没有核心价值的项目。有一种声音认为TMT行业已过巅峰,但我认为至少未来10-20年还可以继续增长。以移动互联网驱动的信息技术领域在很多方面其实只是刚开始,我们也涉及一些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对金融领域的提升是最大的,普惠金融只有互联网模式才能做到。互联网金融领域非常大,是一个增量的市场,传统金融服务80%的收入只服务于20%的人。但实际情况是社会上有80%想贷款的人,没有抵押等条件,传统金融针对这部分人是不允许放贷的,互联网金融便有机会触及到这些边边角角。

因为做信息产业做得比较早,我现在还兼了一个身份叫“数字中国”的联合会主席,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挂靠在科协下面,我们跟深圳市政府合办,已经办了11届了,数字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每年在深圳开,每年这些业内人士聚在一起,有公开论坛,还有大大小小无数的思想碰撞交流,促成了很多的合作,也做了很多大的事情。有些观点认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信息安全有风险,我们认为国家的信息安全一定要在一个高水平上是最安全,如果你不自己发展自己的互联网,不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不在一个高度上的,其实是很容易被人家降维攻击,只有把自己发展起来才是最安全的。现在像阿里、腾讯、百度他们都跟国家层面有很多、很好的合作,这样对国家的信息安全其实是更有帮助的、有促进的,这些沟通工作也是数字中国做的,除此之外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提供这个平台也是我很感兴趣做的事情,我们这个数字中国的IT领袖峰会,投资界和信息产业界的这些头儿们都来参加,是中国IT界的一个盛会。“未来论坛”我也是算创始理事之一,出发点是觉得中国现在的商业气息比较浓,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贝尔实验室它有一个basic science research基础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的研究它跟现在的商业应用无关,是50年以后、100年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哪些基础的东西,哪些材料需要发明,哪些可能的会应用到的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融合这些结果都为一个国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些企业家,包括马化腾、李彦宏我们这些人合在一起办了一个未来科学大奖,在中国现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我们的评奖水平也非常高,都是在国际上请的国际评委来参加,我们也对标国际上大的科学奖项,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方法,我们不能自己申请,这个奖一定是专家推荐,然后再花上千份问卷,行业的人再评,最后一个闭门的最后评选委员会再选出来。未来论坛跟商业完全无关,纯粹是公益的做法。

正所谓“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无论是当年引领海归创业潮,还是现在做行业的公益事业,吴鹰学长身上让人看到的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式的英雄主义情怀。

大学教育既要重视与实际的结合 也要重视基础教育

从美国的特朗普当选这件事可以看到美国过去20年的中等阶层的人(middle class)的收入,特别是白人的收入没有上升,而且还有所下降,这个和教育脱节是很有关系的,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但像硅谷的很多高科技公司,像苹果、脸书这样的公司,他们找一个具有三、四年工作经验、付工资30万甚至40万美元都找不到人,这就是跟教育脱节有很大关系。

我曾经在一个场合问咱们中国非常最知名的一个综合大学的校长这个问题,他说找工作不是我们大学的目标和任务。当时我觉得在中国泰斗式的学校校长这种回答还是很让我意外的,这样规格的校长其实应该去考虑中国整个教育的问题,美国今天碰到的问题,很可能中国20年以后碰到、也可能10年以后就要碰到。今天百度在人工智能上找人,用了那么高的价钱去招,很多时候也找不到,就是说大学培养的人要和实践结合、要符合市场需要。

北工大其实是一直比较注重应用的教育,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坚持跟工业界、企业界多一些结合,可以请一些企业界里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主任工程师、首席架构师、总工等来学校讲课,他们把最前沿的技术方向和技能带到学校里跟学生交流,学校也可以增加这些课程。我前面发起了一个游学的事情,我们几个企业家每年利用十一假期去拜访全球的名校,去听他们教授们讲最前沿的科研和教学方向,包括国际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去了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我们还去了英国的牛津大学。今年我们准备去哈佛,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都是有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标准提的都非常高。比如说MIT请一个教授,你一定要能够研究对世界有贡献的最前沿的课题,7年做不出来你可能就得走,但是这7年期间我给你提供700万美元的科研和教学的资金,同时他们跟企业界的结合也是非常紧密的。

这一点我是非常想建议国内的教育,国家的发展人才是由大学来实现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家、我们的学校不去考虑这些问题,而和应用脱节、和发展脱节的话都是有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也不能放松,这都是大学里要做到的。当然我非常高兴看到这几年国内的很多大学也不断的在进步,包括北工大也跟国外有很多的知名高校合作,我觉得现在国内相应的条件越来越好,咱们针对这个机会多吸引一些人才回来,多一些跟国外大学的交流,这个也特别有利于中美之间关系的缓和。中美现在碰到这么大的挑战,美国虽然有些人说要跟中国脱钩,我认为中国和美国是脱不了的,互相之间的依赖度和依存度太高了。所以民间特别是大学科研机构这些精英之间的交流和紧密的合作,对中美往前走,往正确的方向走是非常有帮助的。

寄语母校和学弟学妹

我觉得能进北工大也是挺幸运的,北工大的传统比较务实,这个务实到什么时候都不会错。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同时又不能读死书,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业余小组的爱好兴趣,学校里经常请外面的人来讲课、开讲座,应该多参加、多听。

北工大本身有着优良的传统,也有好的基础和条件做一些领先的研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多培养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人才。就信息产业而言,计算机行业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的东西都在领先潮流,特别最近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区块链。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和训练要及时跟上。这样对学校培养将来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以及对学生毕业以后融入社会也都是非常有帮助,同时对学校本身的水平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北工大校友跟学校的合作对教学反过来也是一个促进,我相信最终学校自己的融资和筹资能力会越来越重要,学校对学生提供的价值越多,将来出去的学生越成功,反过来对学校也是一个帮助。

母校今年建校60周年,60年在人生中其实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对一个学校来说是另一个阶段的再出发,北工大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学校,而且我也很高兴看到这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好,祝福母校更上一层楼。


后 记

吴鹰学长这一代的企业家是幸运的,经历过中国的极度贫穷,有些人可能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经历和成就了闪耀的辉煌,时势造英雄,难得的是英雄千帆阅尽更加浓烈的赤子之心,共同祈愿国家好、人民好、教育好,前方必是草木皆春。

【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北工大人》宣传片吴鹰访谈视频材料(整理音频视频/刘大鹏)】

访谈:校友总会

撰稿:龙英

编审:聂金全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