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九十一)姚望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4-01-11

   

校友 姚望


校友简历

姚望,博士、高级国际商务师。

1977级,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后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获工学学士;

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获法学士(硕士);

1995年至1997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攻国际商务;

2006年于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1年7月至1995年7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

1998年12月至2002年3月任中国贸促会北京分会会长、党组书记。

曾担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北京国际商会会长、北京市贸促会会长等职务;博鳌亚洲论坛高级总监、博鳌亚洲论坛执行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会长、亚洲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现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加拿大分会会长,博鳌亚洲论坛顾问,中关村论坛首席顾问,中国电子商会大数据委员会发起人。中国价格协会数据价格委员会创始人,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与此同时,他还被多所著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著有《青年与党》《大国崛起的步伐》《独特的经济》《市场经济实务丛书》《中国大市场》等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有《中加国际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该如何走向世界》《加强科技兴贸战略的思考》《中国会展业研究》《中国“走出去”战略研究》《亚洲区域合作状况分析》等。


前言

姚望学长一生当中有诸多的“第一批”和“第一个”,这成为他引以为傲的独特经历。他是文革后的第一批高中生,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清华的第一批文科生,还是团省市委书记里面第一批出国留学的。这些独有的经历,或已成为影响他潜意识里对创新力极度渴望和勇争“第一”的内生动力,以至于无论转换何种工作场域,他身上这种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和工作追求,都已成为他事业进步的最重要因由。

在北工大求学期间,姚望学长即表现出全优发展的特质。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始终以极端的自觉和积极的行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锤炼意志品质。其文理兼修的学术背景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不仅造就了其儒雅隽永的学者气质,更令其兼有勇于大胆创新的激情和胆魄,又展现出极富理性和系统思维的逻辑智慧及管理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更以其开放的胸襟气度,脚踏实地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工作业绩。

透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风云,穿越姚望学长漫长而精彩的人生履历,让我们再次以新的视角,真切感受到每一位个体在国家宏大恢弘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为,都将汇聚在时代大潮中,注定被历史铭记。


访谈摘录


问题 Question = Q

回答 Answer = A


一、成长记忆——关于工大往事


Q:经多方了解,您是在78年恢复高考后考到北工大读的计算机专业,在您的印象中当时的北工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有哪些对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历?


A: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所以,对于母校北工大我们自然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感受,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段极为重要的人生经历。坦率的说,刚去学校的时候第一印象并不好。我们是在当时的北京卫生学校读完一年级后,母校才准备好了接收我们,才真正进入北工大校园学习生活。而且,当时环境条件确实很艰苦,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当时不只是北工大,几乎全国的大学都没有完全做好大规模接收大学生的准备。恢复高考是当时小平同志的一个非常果断英明的决策,推行力度很强。虽然77级当时根本来不及开学,但是小平同志指示就算晚也要开。这就是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可以说,是他拯救了我们一代人!拯救了中国的教育!

第二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老师们都非常积极热情地对待我们,对我们充满期待,且特别希望好好教我们。当时我们和许多老师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大,相处的关系都非常融洽。由于学校计算机老师在课程上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学校便请来一位美国老师上课,这在当时重金请外教已是很不简单的事情。总体感觉当时学校和师生都在一起努力吧。

第三个很深的印象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因为大家经过十年动乱,都非常喜欢学习、渴望学习,现在终于有了学习机会,所以大家都非常自觉、非常刻苦、非常认真。


Q:在很多学长的记忆中,北工大历来是一个比较包容、开放的校园。而且,从建校之初开始就积累下很多文化基因,尤其在人文艺术和体育方面,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成绩。


A:是的。北工大在音乐、体育方面向来是高校当中比较突出的,合唱团、游泳队、足球队、篮球队等等都曾是拔尖团队。而且,当时的北工大还是一个很时尚的学校,学校里音乐演出、舞会不断,一到周末就开舞会,其他高校学生都很羡慕我们。北工大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都一直很强的,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所继承和发扬。


Q:早期的北工大被称为“小清华”,“无体育不清华”是清华的一个响亮口号,看来北工大一样可以喊出类似响亮的口号。刚才提及当年北工大整体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与清华相比曾经很接近,但从客观条件上可能跟清华又无法相提并论,如果从这点来看,您觉得当时北工大能做到追前一步靠的是什么呢?另外,您觉得如今的北工大在哪些方面应该特别加强,再求进步?


A:客观来讲,若论当时整体学术水平北工大不亚于清华,包括我们这几届学生的质量也不输于清华。我认为,首先是靠大家的勤学苦干,包括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努力在学习进步。比如我们当时名噪一时的“单板机”,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也是北工大领导比较高明之处。当时的校领导非常敏锐的判断出,大型机的市场其实很小;相反,小型机的市场会很大。我们最早的“单板机”就是后来的pc机。当时清华主要是完成国家任务,在做大型计算机,而我们没有正面和清华竞争,我们采取的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路径。可以简单的说,清华做的计算机是国家用的电脑,我们北工大做的计算机是个人用的电脑。

当时,学校专门建了电子厂,大量从香港进口国外的零部件,组装生产出了我们国家第一批的pc机,即个人电脑。所以,北工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计算机方面和清华大学完全是并行前进的。可以讲,各有千秋。


Q:能够在“单板机”领域闯出一条路,这个创举一定与当时校领导集体的正确决策和科研团队刻苦攻关的积极行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A:是的。当时的校长是樊恭烋教授,是一位我特别崇拜的老校长,他真的是我们北工大的功臣,他们把学校提升到一流的水平。同时,这个成绩一定是那一代北工大人共同付出艰苦努力才获得的结果。


Q:求学期间,您参加了哪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经历对您步入职场(从政经历)和个人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A:临近毕业,我留校任校团委副书记。同时,学校还让我参与筹备经管学院。记得当时的毕业论文是“计算机与管理现代化”,还没毕业就写了当时作为全国电视大学的教材,这或许可以算作是我未出版的第一本书。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北工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是比较超前的,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至少和清华应该是并驾齐驱的。

我是比较注重社会实践的,除了做好学校的事务,当时已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社会上。比如到社会上去学英语,练口语。因为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接受到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样一些当时看来是很新的思想潮流,就参加了北京科协组织的“三论”研究会。即使后来到清华读研期间,作为北京“三论”研究会的常务理事,依然在大力传播这些在当时很新鲜的科学思想。另外,在当时社会上计算机老师非常欠缺的情况下,我给很多学校讲授计算机课。这或许也是我还未毕业就能撰写专业教材的原因。总之,当时因为有这样一些社会角色,所以,我有机会把社会上很多高质量的学术报告请到学校,给同学们做讲座,包括在担任学校团委宣传部长期间(学生身份),因为三论研究会里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我就请他们来到学校里演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这大概也是后来我能留校当团委副书记的原因之一。


Q:除了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之外,您在北工大这一段经历还有哪些印象和记忆是难以忘怀的?


A:有两个感受非常深的地方:一是班集体的建设。我特别有幸遇到一个非常好的班主任袁玉贵老师,这对于我在北工大的学习成长特别有利。当时跟我们像好兄弟一样的感情,对我个人的帮助特别大。我们当时班里特别团结,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当时还获得过“北京市五四奖章班集体”的荣誉,也是给咱们北工大争光了。当时我是班干部,可能也为后来从事团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二是大家努力学习之外,都在努力锻炼身体。我们班曾是全校的篮球冠军班。其实,我们的整体实力并不是最强,但就是靠着特别团结、和谐的氛围和集体努力,居然就能拿到全校的篮球冠军。

北工大的文体活动当时是一个特别好的特色和专长。我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初中、高中我都打篮球。在学习之外除了篮球训练,我还曾是北工大游泳队的主力队员。自入学当天被游泳老师一眼相中,就一直坚持下来。游泳队每周可以洗两次热水澡,那时候的大学生能洗一次热水澡已是非常享受的事情,所以这个对我很有诱惑。半年之后,我居然达到了游泳三级运动员水平。咱们北工大游泳队在各类比赛中历来都是全市高校前三名。我认为,上学期间建立良好的锻炼习惯非常重要,我现在快70岁了,仍一直在坚持打篮球。


二、迈入职场——成为青年领袖


Q:您作为曾经的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青年工作的前辈领导,主政十年之间,一定在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想借此机会请教您,您认为青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哪里?请您对我们的青年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A:基本上就是两点,一是培养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二是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我觉得这两点是最重要的。

首先,所谓忠诚,是指对青少年的政治引导是我们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首要任务和政治方向。我在担任北京团市委书记期间,亲自兼任了北京中学生业余党校的校长,业余党校就是在中学生中培养优秀的党的积极分子。我曾经为党校写了一本教材,叫做《青年与党》。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青年人懂得人为什么要组织起来?人应该怎样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做什么?什么样的组织是最有效、最有能力和最有前途的等等这样一些很基本的问题。通过学习,使得他们忠于党,忠于祖国,确定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忠诚但本领不强,这个忠诚就大打折扣了。

反过来,有本事但不忠诚,可能你本事越大,对社会破坏越大。所以,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也是我在做共青团工作的时候一直特别关注并努力去做的事情。

        

姚望学长在担任北京团市委书记期间,以北京市青联主席身份访日,推动大批基层团干部赴日勤工俭学


Q:针对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您对当代中国青年有什么寄语和期待?您认为他们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当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习总书记所描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很幸运,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共同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现在的年轻人则面临着和我们当时完全不同的一种状态,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烈的漩涡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去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光荣传统,同时,创造出新的业绩,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客观来看,我们这一代和现在的青年一代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则是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知识面广,应该比我们更聪明。但是,可能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会比我们弱一些。那么,当代青年如何在富裕环境中依然能够秉承艰苦奋斗精神迅速成长起来,确实是挺难的一个大课题。另外,我们这一代基本是在和平、合作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而现在年轻人可能要在激烈的竞争,甚至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面对西方反华仇华,跟我们打贸易战、科技战,四面围攻,甚至千方百计阻碍我们的发展,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这些客观环境都和我们经历的完全不同。所以,我觉得这一代青年人肩上的担子很重,任务非常艰巨。


Q:您在共青团工作期间,在改革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果?


A:在这个领域工作期间,确实在推进共青团的创新和改革方面做出了扎实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基层团支部曾经对如何上好团课有着很大的困惑。对此,我指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并专门出版了一个系列教学光盘《团课一小时》。为此,专门组织各方面专家从教学内容、活动形式到制作出版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录制好后把它刻成光盘,向全北京市基层团支部发放。由于内容充实,且形式新颖,非常受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的欢迎。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大家不知道怎么高质量上好团课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举措。

第二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是关于青少年的权益保护。过去我们只谈共青团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很少关注对青少年权益的保护。在我任团市委书记的时候,同时还担任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所以我就积极推动北京市确立了《北京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在全国共青团系统里第一个成立了权益部,由专人机构专门研究如何保护青少年权益。这一做法在当时的影响震动很大,后来很快全国就都这样做了,包括团中央后来也设立了权益部。

第三个是关于青年志愿者。因为我们北京团市委经常帮助市委、市政府完成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和任务,所以我们就需要大批工作人员。因此,就创立了青年志愿者队伍。因为有了一只庞大的志愿者大军,市委、市政府给多重的任务我都能迅速完成。后来志愿者工作就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具体改革方式就是以青年志愿者形式来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比如亚运会、申奥活动、颐和园清湖、凉水河工程等等,包括共青团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社会的联系,也是我当时作为共青团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的,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当时日本方面找到我们说日本缺少年轻劳动力,需要一批送报纸的劳工。我们就提出来,送报纸可以,但是早晚送报纸,白天要组织他们学习。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团市委每年送上百名基层团支部书记去日本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勤工俭学回来的基层团干部。

还有就是积极推动在农民工群体建立团支部,这也是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创举。农民工进城当时也是一件新鲜事,如何管理农民工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率先在农民工群体中成立团支部,给农民工及时送去组织的关怀、思想的引领和知识的教育,获得了很好效果,当时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做法。


三、经世济民——深耕经贸领域


Q:您在主导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您主政北京贸促会期间,有哪些工作推动是您最引以为傲的经历?


A:我觉得最大的贡献是两件大事。一个是全面提升了北京市的会展产业。贸促会的前身就是国家展览局。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国际博览会,社会主义国家就成立这个国际博览局。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只有几个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事情还得做,就通过协商互设贸易代表处。博览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最大的国际贸易的促进机构,后来,就把它改成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贸促会”。一直到现在所有的国际博览会,只要是有中国代表团出席或者有中国馆的建设,这个工作必然是“贸促会”来做。

 

姚望学长在担任北京市贸促会会长期间拜访韩国前总理李寿成先生


A:我在任的时候,还一手创建了北京的科博会。国内第一大是广交会,第二大就是科博会了,成为北京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名片。后续又在北京举办了文博会、房博会、车博会等大型展会。北京的大型会展基本上都是我在“贸促会”期间创建的。还有,我倡议成立了“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按照当时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建立的“香港特首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的模式,每次请20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大企业家到北京来,把这些知名大企业团结到我们身边。这个会议规模不大,但级别层次很高,对北京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北京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可以讲,北京市的会展产业,在我做会长这五年期间上了一个大台阶,成了全国的标杆。

我在贸促会期间做的第二件大的事情和教育有关。随着对工作领域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会展不仅是个产业,而且是个学科。因为当我把会展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的时候,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缺少人才。工作中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但当时找遍了北京所有的图书馆,居然找不到一本关于会展方面的教科书。后来,听说美国拉斯维加斯大学有会展专业,我便专门过去学习。在接触中,拉斯维加斯的市长跟我说,他们之所以大力发展会展,是要摘掉拉斯维加斯赌城的这个恶名,势把赌城变成会展之城。结果他们真就成功的转型了,拉斯维加斯会展收入大大超过赌博的收入。现在的澳门其实也在积极发展会展产业。

因为发现美国人搞的那个教科书档次较低,像操作手册似的。我觉得这个不行,还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后来我就找到了当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杜江院长,提出会展专业非常有前途,应该办,我来帮你办。他关切的问题是毕业后学生能否分配出去,虽然根本没有搞过,但我的肯定答复给了他极大信心。很快就向教育部申请了这个新的学科。第一批学生40个名额,第一批老师也是从各个专业调来的。那时候我已经到博鳌亚洲论坛了,我就带着首批学生和老师在博鳌论坛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一边教他们知识,一边实践,包括第一本教科书都是我亲自参与编写的,第一个系主任也是我帮助选拔的。也就是说,在北京贸促会工作期间,直到后来的博鳌亚洲论坛,在我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的把这样一个新兴学科建立起来了。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80多个大学有这个专业,而且从学士到博士后都有了。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一个新兴学科从无到有就建立起来了。我觉得这也是我在做贸促会会长期间的一个积极贡献吧。


Q:您曾长期在博鳌亚洲论坛担任重要领导者,作为区域性的国际会议组织,学长认为博鳌亚洲论坛在引领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A:这个组织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东升西降”格局变化最早的反映。当时我们也可以叫全球论坛,但之所以叫亚洲论坛,是因为亚洲在崛起,而中国身处于亚洲,所以我们叫亚洲论坛它实际上搭建了三个重要的平台,第一个平台是亚洲合作的平台;第二个平台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平台;第三个平台是中华大文化圈的平台。因为,我们始终和港澳台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港澳台的领导每次都会在博鳌论坛期间有一次中华大家庭的大聚会。搭建的方法主要就是经济搭台,寻求最大的利益共同点。所以,博鳌亚洲论坛定位自己是一个经济论坛,我们通过讨论经济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在博鳌亚洲论坛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最长的一段工作经历,共20多年。当时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团队,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队伍,所以能够扎扎实实的把每件事情做好,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之前我们也没有经验,也要学习。比如,我第一年去了达沃斯学习,去国际奥委会学习。当时在中国建立国际组织,这本身就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经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

姚望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工作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Q:作为博鳌论坛的主要创建者和组织者,请您结合论坛的发展壮大过程,披露一些您在位期间所主导的一些重要工作。


A:博鳌论坛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搭平台的阶段,二是发声音的阶段,三是产生实际效果的阶段。搭平台就是按照一个国际组织规格规则去建立起草章程,建立理事会会员大会,搭起这个平台来。第二就是谈合作,主要是我们希望亚洲能够像欧洲一样走向一体化,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说自贸区等来把大家团结起来。

第三个阶段就是出成果的阶段,就是我们要不断的出成果,其中我们最大的成果就是推动创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

作为第一批工作人员,我参与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论坛大会;首次组织论坛走出博鳌到桂林召开亚洲旅游大会;组织论坛第一次走向世界,到伊朗召开亚洲石油能源大会。同时,我主持筹办了博鳌的第一本杂志《博鳌观察》,并任杂志社社长。这本杂志曾经被称为中国最好的财经杂志。杂志会邀请世界各国元首级的人物写文章,一般杂志很难达到我们这个标准水平。后来又出版了《亚洲经济周刊》,每周概述亚洲的整个经济发展情况。另外,我们还一手创办了《新兴经济体发展报告》。主要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即博鳌不光是亚洲的平台,更是新兴经济体的平台,我们要团结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


Q:前几日拜读了您早在2008年出版的《大国崛起的步伐》《独特的经济》两本专著,感觉书中的观点和见解论述长远前瞻,深具战略眼光,虽时局变化很大,但很多理论创新和方法路径的提出对现在都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结合这些专著,请您谈谈对现今中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您的看法,对未来的走势您会有怎样的判断?


A:书籍的许多具体内容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结合你的问题,以及现在的情况来谈谈看法。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该怎么走?首先,我认为习主席的重要观点非常正确,我们两个百年现在进入了新征程。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个基本盘的胜利,下一步我们是要突围,要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真正和美西方的较量现在才正式开始。面对来自美西方的扼杀,崛起的环境任务完全不同了,整个崛起的过程今后可能会比过去更加困难和艰巨。所以,我们或许将面临着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我们不能只盯着欧美西方,我们要通过落实“一带一路”,把新兴经济体“一带一路”国家紧密地团结起来,这个也是我们国际的主战场和主要朋友圈。这也恰好契合了我们在博鳌亚洲论坛搞了这么多年新兴经济体合作,始终把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一员,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的重要发展理念。

第二个转变,我认为真的要从实力入手。国际社会运转规则其实讲的也是实力,但是过去我们实力不强,我们无法凭实力和对方对话。现在我们的实力在快速增强,有了这40年的积淀,现在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和西方在实力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了。我们的腰杆硬多了、底气足多了,这也是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实力的背后,就是中国巨大的生产力。我们的生产力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地展现出来。我们强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此情况下,我们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扬这样的状态?只有不断扩大优势,补足短板,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主动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任务就异常艰巨而光荣,而对青年人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激烈斗争的环境下,我们的青年人或许会感觉到不适应。享受了40年的和平环境,突然形势巨变,矛盾骤然加剧。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否能够很快调整和转变过来呢?根据目前的局势,下一步的发展任务会非常艰巨,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的崛起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就像跑百米最后冲刺阶段,是最艰难、最要劲儿的时候,也是必须要咬紧牙关的时候。


四、当前工作——积极引领经济文化交流


Q:在目前任职和兼任的组织机构当中,您最为关注的工作方向和最紧要优先的工作事项在哪里?另外,您作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加拿大分会会长,请介绍一下这个组织的运作模式和相关工作。


A:现在作为博鳌这边的顾问,我还在帮他们处理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具体事务就不参与了。三年前,我到欧美同学会任副会长。欧美同学会是党领导下的国家重要的群众团体,主要负责留学生的工作,重点是留学生归国以后的工作。大量的科技人才、艺术人才,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医学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几乎都是留学人员。我们在贸易战的过程中,愈加发现留学人员的重要性,留学生成为应对科技战的重要力量。一如当年的两弹一星元勋,都曾有国外留学经历。要承认,掌握现代高科技,留学还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在中美爆发科技战的情况下,团结和带领好留学归国人员,更好的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目前,在欧美同学会我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分工国际合作,二是对外宣传。同时,我还兼任加拿大分会的会长,主要工作就是要把曾在加拿大留过学的学生们紧紧地团结在我们的周围。


Q:作为亚洲教育论坛的重要领导者,在现实背景下,请您谈谈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看法?对比国内外教育,您对国内高等教育有哪些新的寄望和期待?


A: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总体现状不太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主要问题聚焦于我们如何更好的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如何去创新。创新比跟踪的任务更为紧要,建立更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务。坦率的说,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是通过学习掌握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我们自己,但下一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要迅速适应这种状态,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

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教师,要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活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且,我们的教师不能只会讲课、写文章、发文章,却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这样自然很难获得创新能力。要重视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加强与客观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广泛联结,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敢于冲破旧有观念束缚,勇于建立新的更有生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大胆改革实践,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姚望学长参与各类社会教育和培训,上图为某商学院开学授课


Q:在您现在所参与的工作领域,是否有可以和北工大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等一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机会,又如何实现相互链接?


A:做为校友,我非常希望能为母校多些贡献。比如说,帮助母校参与到诸如中关村论坛、腾冲科学家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大型科技活动。又如,帮助母校加强与国内国际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再如,帮助母校加强与企业界、金融界的合作,更好的将母校师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还可以帮助母校更多地招收留学生,推动教育的国际合作。

 

姚望学长出席国内外各类论坛,图为在中关村论坛上演讲


Q:姚学长您好,我是文法学部的一名在校生(学生代表),现在读研一,但是对之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比较迷茫,不知道怎样才算是有意义的度过?所以我想请您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我一些指导和建议。


A:第一年要打好基础。要迅速全面的掌握整个学科的基本状况,如主要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等。第二年要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要更加关注某一个学问或某一领域,要开始关注科研前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导师的建议等。第三年就要下定决心突破。在已经确立学科主攻方向之后,要下决心做一点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想一点前人没有想过的问题,争取一点突破。如果能够践行以上几点,我相信你的学业一定会大有成效。


五、寄语母校和学弟学妹


Q:2024年开年之际,恳请您对北工大的未来发展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为母校送上祝福。


A:我认为一个是要保持发扬北工大优良传统。我们具有悠久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办学基础,希望能够继承、发扬和广大。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能够敏锐捕捉历史机遇,及时跟上时代要求,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不仅保持北京市属大学的首善位置,还要继续努力成为国内一流高等学府,并力争在学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未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我相信我们北工大还是有这种潜力的。祝福母校未来更加美好,实现更大的跨跃。


Q:最后,请您对学弟学妹们提些成长建议。


A:首先,是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要热爱我们的国家,下决心以民族振兴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一定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学无止境。同时,要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在无论在事业上、学业上还是科研上,要争取创造业迹,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也期望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后记

谋国事,须公忠体国;出号令,必立身中正。涉身国之大局,若能有所作为,甚而领创新风,非心怀高远,躬行正道,是非好查,信仰持久,且苦心经营者方能成就。

纵观姚学长贯穿逾半个世纪的职业历程,素来谨言慎思,却敢为人先;行事低调,又勇于担当。长期工作在政府重要部门,无论是早期在团市委身居要职,还是后来执掌贸促会、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一贯以竭诚的创新实践,积极引领本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带领团队以极其稳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工作成果。为本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创建新的世界规则,构筑和展现大国胸襟与实力,以及和平崛起的大国梦想,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才智。在临界退休之际,在所留任的公职之外,他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重新涉足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并相继创立了中国电子商会的大数据委员会和中国价格协会数据价格委员会。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是姚学长坚定的人生追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其职业生涯的最佳注脚,更成为他身上最凸显的精神特质。而这种永远向前、不止不休的精神状态,不正是北工大人在事业开拓进程中所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么?相信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一定能够引领我们将北工大建设得越来越好。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