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 系列访谈(二十)宋杨专访

来源:

 

时间: 2019-06-20

◆ ◆ ◆ ◆

一个“局气”的工大子弟不凡的成长之路

访 910811 班 宋 杨

◆ ◆ ◆ ◆

image.png

宋杨校友简历

1991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1996年,攻读北京工业大学企业管理双学位;同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并公派芬兰留学;

1997年,双学位毕业,进入FESCO任职;

2002年,创立太和时代集团,现任董事长。

回馈母校

2007年开始赞助北工大"太和顾问杯"智慧三人行数学建模竞赛;

2010年”太和顾问”被授予北京工业大学"校友之家";曾荣获"北工大十大杰出校友";

太和时代集团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大学生实习基地。

前言

宋杨,太和时代集团董事长。平易近人中尽显豪雄磊落,热情有礼间溢满忠厚善良,话语间透着北京爷们儿的爽快和自信,商界精英的精明强干也于精心有序的接待细节中尽览无余。浓浓的工大情怀,让彼此初见变得极为亲切和融洽。

人到中年,宋杨身上已然多了一份历经生活打磨之后的智慧圆融,在自信从容的态度里,却丝毫未见成功后的傲慢骄纵,举重若轻中竟犹见中年人鲜有的简单内心和浓浓的人情味儿。

image.png

每一位校友都是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延伸。作为一个至今身上依然十足“工大味道”的理工男,宋杨在经历了职场拼搏和创业艰难之后,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创立并热心支持学生竞赛项目,赞助母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计划。

作为其自己口中的“师兄”,宋杨始终不忘初心,以心为点,以感恩和责任为标尺,大大的圈画出对母校和学弟学妹们无私的爱。其敏于大势,善于捕捉机会,且敢于直面生活道路上的重压与挑战;更能耐心蛰伏于眼前小事儿,勤奋努力,不断在工作中锤炼自己,时刻专注于自我修炼和内心成长,最终,在企业咨询等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为学弟学妹和青年校友们树立了强者的榜样。

尤为令人称奇的是,在宋杨的经历当中,不断地接受着来自于周边环境和各类精英的“刺激”,此竟已成为他一路前行,奔向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巨大动力……

校: 刚一进来,就感觉您的办公室布置得很是雅致,基本上琴棋书画茶,都齐备了。

宋杨:对,附庸风雅吧,反正业余爱好还比较多,属于比较热爱生活吧(笑)

……

几句寒暄过后,便开始了与宋杨校友的正式访谈。

(编者按: 文中简称“校”特指参与访谈的两位校友总会老师)

1

工大子弟:自小就已是工大校园的常客

校: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您做这个校友访谈。据我们的大致了解,知道您的经历很丰富,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令人尊重的成绩,因此,非常期待通过今天的对话,让我们和所有师生、校友们一道,共同分享您的人生感悟,品味您这一路走来的各种故事。

宋杨:首先,两位老师今天专程过来,其实已是给我的一个很大的荣誉,欢迎两位老师的到来。同时,感谢学校对我们的关注。其实,工大跟我的渊源特别深厚。因为我父亲也是老工大人,而我作为工大子弟又成为一个真正的二代工大人,我在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就已是工大的常客了,父亲有时会带我去坐学校那种蓝白色的老式班车……

所以,自小儿对工大我就有很深的印象,可以说,从70年代至今,工大这些年的变化,我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也算是我作为一个工大子弟的特殊经历吧。

(编者:其父,原北工大任教)

宋杨:年少时光易逝,一晃儿,就到了考大学的年纪。我中学读的是北京二中,考进了应用数学系,专业叫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我和工大的缘分算是解不开了。

2

从大学说起:上工大着实让我受了刺激

“一个绝对优秀的班集体带来的震撼”

校:上学期间您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么?请您聊聊曾经的校园生活,以及当时的老师和同学们。现在你们还常联系么?大家都过得怎样?

宋杨:我们班不大,一共25个学生,但这个班实在太有意思了!特别震惊!从大二开始,我们班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和北京市优秀团支部,这双荣誉一下连续保持了三年。更震撼的是班里的学风,大家异常刻苦好学。不知道这个班当时是怎么了,宿舍晚上11点熄灯,我宿舍的同学们大概都10:45才从图书馆回来,就留一刻钟洗脸,恨不得打手电还得探讨点数学问题。所以,我当时是非常的惊讶。当时住在我上铺的兄弟,叫邱伟良,跟我关系特别好。他也是学得特别刻苦,是我们的团支书,就是他带领我们连续三年获得市级先进团支部,后来留学美国,哈佛博士后,现在应该是哈佛数学系的副教授。我斜上铺的张林义,他上大一的时候托福GRE几乎满分,整本的英汉词典,我们考不住的,当时他在新东方都是说挂了号的,现在在美国一个著名的精算公司任高职。后来班里的25个同学,有17个出国,很多去了哈佛、普林斯顿、西北大学、加州理工等名校,读了硕士、博士,确实都很厉害,包括在在国内发展的,总之,大家其实后来都还是混得不错的。

宋杨: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这个宿舍风气不得了,同学好像都不是一般人。一般早上不到六点就起来出去跑步或背书,宿舍就见不着人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特别清晰的目标”

校:您认为当时大家能如此刻苦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宋杨:一是正能量的风气,所有人都必须加快脚步。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有想法,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今后出国也罢,或是考学、经商,或者直接就业,当时我感觉每个人都一个特别清晰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奔头啊。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大家之所以能够持之以恒,刻苦求学的内在动力和真正原因吧。

校:您当时为什么选了数学专业?是兴趣所在么?学数学有意思么?

宋杨: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包括归纳和推理的逻辑训练,非常有用。另外,数学这门学科它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有数学背景的人,模型能力、概括能力特别强。尤其您看现在所有热点的东西,做到顶尖的很多都是数学家,包括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甚至医药行业。所以说数学、统计学都是一个基础学科。学进去,自会发现其中的魅力。

校:大学给您带来了什么?如果说五年的大学时光里最温暖、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宋杨:我觉得大学带给我的是那种自信心的增强。见到来自于不少地方的优秀人才,你跟他们在一块,打开了很多眼界。同时,老师和学生的那种朋友之间的关系感觉非常近,很温暖。薛毅,张忠占、程维虎等,当时都是关系特别好的老师,没架子,一块吃,一块儿聊。工大的人情味儿也是那时候,深深印在我心里的。

微信图片_20200102113406.jpg

编者:在迈入大学后,与各种挑战第一回合的较量中,很多人开始在沉寂中努力抗争,在经受打击后尽快觉醒,并藉此主动思考未来的方向,不畏挑战,奋起直追。这似乎也成为宋杨的应对之策。在他的感悟中,这成为让自己重新点燃信心而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最好办法。

“短暂的留学经历又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校:作为一个理科生,感觉您的大学生活过的也是五彩缤纷,异常丰富多彩,没有半点把书读死了的感觉,大学后期您的经历是怎么样的呢?

宋杨:后来,我又读了双学位。同时,我还作为交换生到芬兰的一所大学去留学了三个月。这段短暂的留学经历又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竟也借此校正了我的人生方向。当时我特别感恩工大把我作为国际交换生去芬兰一所大学作暑期交流,在那待了三个半月,也正是这三个月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真正融入到西方社会,于是留在国内发展最终成了我的坚定选择。所以,工大如果能多组织学生在校期间出去看看,哪怕一两个学期,几个月都行,在那个环境中有个直观感受,就会有很大的触动,无论作何选择,都会拓宽一些视野。

3

进入职场:继续不断的接受刺激”

校:看简历,您毕业后是去了FESCO(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这段经历又有些什么特别的感受么?是否又带来一些新的刺激呢?

宋杨:是的,快毕业的时候,去面试了FESCO,这个公司其实是一个大国企集团。可能因为我是在校期间履历比较好,才能被顺利录用吧。进去之后发现干的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员服务业外包,这领域当时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的事物,算个冷门,但在国外这东西已经很成熟了,这也算又开了眼界。

“外部视野带来的刺激”

宋杨:在FESCO呆了几年之后,就跳到一个美国的咨询公司,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两年多,这也是改变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见世面真的很重要。

宋杨:当时我们老板是在嘉里中心租的公寓,外资的办公环境非常好,接触到的那些人,也都是商圈的高端精英人士。他们是真正的精英文化。当时在这家企业,第一次培训就去了纽约,和外国人吃住在一起,我一下从一个纯国企到了一个纯精英的圈子,对内心的冲击非常大,视野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精英的刺激”

宋杨:再后来,我在公司已经是最厉害的项目经理之一了,但发现自己还是很受刺激。在与那些精英接触和共事的过程中,确实是一种挑战和激励,也可以说是事事有挑战,步步得精心。

有一次,公司给中石油的考核体系拿出来之后,老总临时交代说要给处长以上做培训,要写个万字左右的培训材料,我的清华的项目同事三个小时左右,就拿出一份完美的材料。

我就觉得精英是什么?精英就是那种比你优秀、比你好学、比你还勤奋的人,它是真的存在的。大概就是那种清华的一千人里头再挑出一个最牛的那种人。它会让你受很多刺激,但也会改变你很多。没办法,只能自己底下暗练内功吧。

校:感觉您对感知的能力或者是您的学习能力特别强,您到了任何一个环境里就能感受到刺激,然后您就会发生改变。

宋杨:其实人的潜力都是特别大。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男主角其实都是一般人,他只是碰到了特别牛的人,遇到什么人特别重要。

所以,我就想给学弟学妹和年轻的校友建议,还是尽可能去开眼界,要接触到优秀的人,见到什么是优秀,尽可能不要窝在一个地方,我觉得这点很重要。长世面,受刺激可能比他学多少知识都重要。

编者:不断地接受外界刺激,承受打击,再重拾信心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无疑也是让你再次成长壮大的过程。我们能做的是要激起并发挥出我们所谓的灵魂、精神、理性、能力及所有其他的力量。

所谓人生的挑战,即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很多问题不断的面对我们,逼迫我们,向我们发起挑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而只有能对自己负责并拥有足够社会担当的人才能超越并解决它们。

“我觉得视野比所有知识都重要”

校:您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变得强大起来?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宋杨:能让一个人变强大的,只有他自己。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一定要能够承受巨大的刺激,你才可能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这也会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们自己办了一个学校,叫太和学院,专门做内部教育和培训。我们定下的口号是:我们不教你知识。前些天搞了三天公开课,没有一门课是教知识,就找牛人给你讲故事,跟你聊天,让你受刺激。在你接受刺激的过程中,让你有变得更强大的强烈愿望。

所以,对学校教育也是一样,我认为评价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应该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变得更强大,变得更优秀,而不只是让你变得更有知识。

好的学校要有本事让学生更加自信,适应力更强,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让自己更加强大的方法和途径。

微信图片_20200102113701.jpg

“总的来讲,如果总结这几段经历,就基本没有耽误时间,也为后来创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埋下了一个伏笔。”

校:一般意义上,创业似乎比为别人打工更会接近于人们对于成功的诠释和期待,想象中,也会是更加充满搏击色彩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也特别关心您后来是如何就有了创业的想法?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希望您能把这一段精彩的历程和大家分享一下,也让我们有一个见识和学习的过程。

宋杨:简单讲吧,后来因为公司环境和人员的变化,我就想创业。在2002年我就正式创办了太和公司。其时,已比竞争对手(外资)晚成立了十年。但好在我作为民营机制,有决策快,效率高的优势,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这个团队在这个领域里,基本上在国内民营企业的阵营里算做到最大了吧。

我觉得对于创业,行业选择特别重要,就像这次罗振宇跨年演讲说的,“你改变不了大趋势,就抓住你的小趋势”。对吧?未来30年什么东西火,这你左右不了,那是推动社会那些人干的事,你跟人家也见不着。但未来30年什么是社会的主流机遇,要让工大的同学们看到,个人的发展尽可能就贴近这些大势。

编者按:太和时代集团是中国权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数据信息和咨询服务,总部位于北京,并设立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三亚等多个分支机构。集团旗下拥有太和顾问、太和鼎信、悦福享、悦航海、悦天下五家子公司,分别以人力资源数据及管理咨询、雇佣风险管理、弹性福利管理及咨询、帆船拓展训练、团建活动组织为主要服务内容。目前已为2/3的世界500强企业及超过80%的中国百强企业提供决策与变革服务,业务覆盖全国140多个城市、160多个细分行业。

编者:古语云,夫势,智者之所以藉以成功,愚者之所以逆以取败者也。

4

感恩母校:启于感恩,合于内心,付与行动

“在校友当中我绝对算不上优秀的,但在对待工大的感情上,我或许能名列前茅吧”

校:因为您可谓已经叫见多识广,身经百战,在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更加可贵的是您对于母校也有着很深的感情,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请您对于母校的建设发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宋杨:我觉得自己到这个年龄,就感觉不为学校做点事儿,似乎对不起自己作为一个工大子弟的经历吧。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挣多少钱之后才会给母校做些什么,只是要一直有这么一份心意吧。我现在每年给数理学院的数模竞赛提供一些赞助,至今也有十多年了吧。

校:感觉您对曾经所学的数学专业这个领域是有着特殊的惦念的。我个人理解您所表达的意思,目前更多时候,您反而会更加关注和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希望给社会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包括回馈母校,支持学校发展。

宋杨:我觉得您说到我心坎里了,确实,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能为社会,为教育、为学校来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回馈,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其实,平心而论,我很惭愧,论成就,我在工大十几万校友当中,绝对数不上号,若只说对工大的情感,我觉得我或许还能名列前茅吧。

编者:古语云,所谓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势者就势,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得其所乘,则与物无忤,于我无困,而天下享其利。

5

纵谈工大文化

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个值得自豪的东西,而且,也是被社会认可的。

校:假如让您来回味梳理一下那个年代的工大校园文化是什么,您会用哪几个词儿去把它概括出来。那会是什么?

宋杨:目标感很强,能对自己负责任,但又不乏自由感。校园风气应该比北大清华要灵活一点。

我觉得无论怎样,还是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个值得自豪的东西。而且这得是被社会认可的。或许,就是您所说的那个文化的东西吧。我觉得这个真得有点想象力,搞好了,工大自有它的影响力。一所大学里除了教学、科研做得漂亮,也得有一帮人干一些“不务正业”的事儿,而这些所谓的“不务正业”恰恰就是能让学校变得与众不同的地方。反正一定得让他有那么几个出彩的地儿。所以,我觉得学校的定位很重要。就好比一个买卖,你挣谁的钱,你为谁服务,如何服务都要想清楚了。

校:很多人认为工大最大特点就是踏实,工大的学生出来也是比较勤奋务实的,都是这种评价,但总感觉还没有真正把底下支撑的那个东西明确出来,确实一种文化塑造的过程将是长期和艰难的,也是全体工大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其实,您刚才提到的自由,开放的人文环境,不同届别的学生似乎都有这个感受。还有您说的好玩,其实,好玩,也是一种正解。

宋杨:工大还是有其多元化的特点,作为北京的学校,如果把北京文化里的大气、局气、有面,咱全都给它换成这所学校的特色,这起码能够得到一种认可和赞许。无论怎样,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让外界知道工大是个好大学,是新鲜有趣、有创新、与众不同的,当然这得靠修炼出来。就像现在的校训所言,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一所大学的文化总要有一个沉淀的过程。

……

6

告别之际

宋杨:我觉得我真是对工大有感情。北工大在我心里真的像一个家。而我这儿现在也基本成为了咱工大学生的一个家,每年都去学校里招聘学生,现在也有几十人吧,现在很多都已进入公司的管理层,承担着重要工作,也祝愿更多的工大人有更好的发展。

访谈:校友总会

撰稿:聂金全 龙英

编辑 排版:李格

统筹 审核:聂金全

总编审:龙英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