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2019-10-18
不忘初心牢筑理想信念
矢志不渝坚持立德树人
访7913班 冯培
校友简历
冯培,男,汉族,1960年7月出生,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7年6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选举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8年1月当选为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
1984年8月,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
1984年8月-1994年10月,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团委宣传部长、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
1988年6月,清华大学,获法学双学士;
1994年10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6年11月,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8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博士;
2010年4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2016年7月,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学术成绩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
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了60余篇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曾获北京市优秀报告(党课)最高奖--"灵山杯"一等奖、北京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局级领导干部理论研究论文一等奖、北京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参编多部思想政治理论类书籍。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
参与主编的北京市教委项目《21世纪人才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六卷本),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等5单位列为"向社区推荐的家庭藏书"之一。2006年出版的专著《守望学子精神家园》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者文库的首批丛书之一。《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所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所获荣誉
北京市第七届"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北京高校两课学科带头人;北京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四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前言
作为一位79年入学北工大、在母校学习、工作了27载的老工大人,冯培教授在与我们一起回顾他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和北工大发展的个人成长经历时,也不免感慨万千。在高校思政领域从教三十余年,著述颇丰,学养深厚,同时,又承担着重要党务工作的资深教授,冯培一直秉承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信条和“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基本坐标。
在其经历丰厚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几十年执着坚守在高校思政工作岗位上的老党员,一名资历深厚的老书记心中质朴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极为深厚的党性和道德修养,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其不忘初心,自觉植根于群众当中,持重为民的诚挚情怀,业已成为他人生至高的精神追求。
谈及曾在工大学习生活的难忘经历,言语间,如兄长般温厚、诚恳的冯培教授自然的流露出一个老工大人对母校那份植于心底的惦念和期冀。
以下所辑为校友总会与冯培校友所作访谈的文字记录。
正文
回想篇:重温工大岁月追忆青春往事
入学工大开启人生重要航程
校友总会:特别感谢您能作为一个工大老校友的身份接受我们的专访。据我们了解您是工大79级学生,而今年是建校59周年,也就是说您让我们有机会聆听您的人生故事。2006年,您从工大调任去了“首经贸”,2010年又任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现在又回到了“首经贸”任职,作为一个老校友,我们一直都在默默的关注着您的工作历程。或许,是因为您在工大学习、工作得太久了,所以,即使您离开工大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感情上一直觉得您还是工大人。
冯:谢谢!我确实也是对工大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27年,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一定都会留有深刻的记忆。我毕业于工大7913班。
校友总会:那我们就从您上学经历聊起吧。您当年是高中应届生考上北工大的吧?
冯:是的。实际上我上的是一所海淀区的非常普通的中学,我是当年6个考上大学的人之一。听起来似乎不容易的。总的来说,在当时学风不是很好的环境下,我还算是一个很努力的学生,也是学校里的团委副书记。实在讲,当时能考上工大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毕竟当年的高考升学率只有4%。当年79级绝大部分都是像我这样从中学直接考上来的,这与77、78级学长们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了。
校友总会:选择报考工大是您自己的志愿么?
冯:我真正的爱好和擅长是偏文科的。我父母是中科院的研究员,或许,是当时他们认为学理工科更能有出息吧,是实实在在的本领,所以,就让我报了理工科。最终,听从了他们的意见,选择报考北工大和这个专业也是各种原因促成的吧。
新生代表:79级新生在入学典礼上发言
校友总会:您还记得当时入学时的一些印象和感受吧。
冯:当时,我们还是五年制,79年入学,84年毕业的。我们79级有444名新生。我在工大79级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还记得其中一句话:1979年浩荡的秋风把我们吹进了北工大。当时,这件事在心里面也是觉得是件很荣耀的事。记得我们是在现在西城区的南横西街的新生部待了一年半,才回的本校区,因此,大家对那里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有时候聚会还会去那里看看。现在还记得当年食堂饭菜的味道,还记得饭菜的价格,大概溜肉片三毛五,麻婆豆腐四毛钱,味道好极了。
校友总会:有时候,味道也是一种很难忘怀的记忆。感觉那个时候,大家似乎都不会觉得生活艰苦一点会是一件多么大的事儿。您还记得当时班集体的一些事情么?
冯:是啊,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了,在工大学习生活的那几年依然永远是快乐的记忆。我在大学的五年里,在班里当了四年的团支部书记,还是为同学们做了一些服务工作的。比如,带领大家搞一些联谊活动,外出郊游,运动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总体上,整个集体还是有比较好的凝聚力,到现在同学间还经常有联系。我感觉对同学,对母校的记忆和情感都是伴随一生,历久弥新的。
校友总会:当时您的学业怎么样?您印象中当时工大的整体学风状况如何?
冯:大学期间,我的学习还可以,不是太出众,但很努力。如果我要学文可能会更好一些。后来学工虽然我也是特别认真学,但是有时候二八规律吧,它跟你的努力不一定成正比,总之,算是一般吧。总体上,当时整个79级,包括77、78级,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整个学校那种氛围确实还是非常不错。尤其77、78,他们自身都是经历过生活艰辛的,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整个精神状态对整个学校还是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们79级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所以说,大家都在学,那个时候基本上谁不学才是个异类。
学生工作篇:
服从分配毕业留校倾情投身学生工作领域
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做了一名教师
校友总会:我们知道您后来毕业后就留校当老师了,这当时对于您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路选择吧,能和我们谈谈这一段经历么?
冯:大学期间,我参加了学校摄影队,后来是摄影队的队长。寒假里学校团委组织了一次学生记者团去门头沟的大台煤矿做社会实践,我作为摄影记者,负责拍摄整个的采访环节。回来后搞了影展。结果就被学校团委的老师给瞄上了。现在想来,参加摄影队这件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后面整个职业生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在1984年1月,毕业前又入了党,我还是班里发展的第一个党员。临近毕业的时候,系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说你是党员,组织决定让你留校,做共青团工作。虽然,看似很好的机会,但当时并不是我最心仪的去企业的就业方向,但作为一名党员,我选择了服从组织分配。由此,我一生的职业轨迹也就此发生了转变。
校友总会:留校以后您主要做什么工作?您觉得找到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了么?
冯:我是学光学仪器的,当时特别想去工厂,就想做个工程技术人员,觉得这才是专业嘛。但是,那个时候肯定大家觉得留校还是个很光荣的事。最终,留下来以后,我就觉得你既然做这个事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就干吧。而且,我觉得,只有岗位上做不好的人,没有人做不好的岗位,关键是要看你怎么去做。
1990年带领学生参加北京亚运会闭幕式演出
校友总会:您留在校团委工作后,真正踏入了学生工作领域,是否记得当初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冯:留在学校团委之后,鉴于当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浪潮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兴起的状况,在84年底左右,我负责组建了校学生科技协会,整合了学生专业跟课外实践活动,聚集了一批学业和兴趣上能够找出一个结合点的学生,尤其跟咱们学校的理工类的特点是吻合的,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在校园内逐步形成了一个科技活动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整体氛围。这个举措在当时北京高校里面应该说也是比较早的。另一个意义,是把学生社团从单纯的体育、文学、艺术门类,开始扩展到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活动领域,提升了学生活动内涵。后来,经过集体努力,也确实出了很多成绩。现在想来,我觉得至少从学风上是一种引领吧。
校友总会:您从毕业留校就开始在工大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到现在的工作岗位,这应该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成长和积累的过程,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个经历吧。
冯:我留校后做了校团委的宣传部长。这期间,从86年到88年我在清华读了思政专业的第二学位。在2014年参加中国高教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评选“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中,我和当年的清华老师同时获得了专著类一等奖。这个成果的意义至少说明我在这个领域是一直在努力的。在清华读书回来后就做了校团委副书记,1990年当选为校团委书记。到了94年,开始做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当年34岁,属于比较年轻的。2006年,按组织部门安排调任首都经贸大学继续任党委副书记。后来,2010年又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做党委书记。做了这么多年的思政工作,我觉得,一是我喜欢的事儿;二是从工大开始,这么多年走过来确实非常有感情。所以,我觉得就把这行做好就行了。尤其那时候在工大做学生工作,真的是和工大一起在成长和进步。
2002年在澳大利亚参加大学校长培训项目
校友总会:作为曾经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当时工大的工作特色和校园文化特点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归结起来,您对此的贡献是什么?
冯:回想起来,总体上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还是跟咱们学校整体文化,和我们自己的传统分不开。我记得我们的老校长曾经说过,我们工大培养的是要“双手沾满油污的工程师”,我们的标准就是“踮起脚,够得着”。这两个概念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他告诉我们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首先往实里做,第二个争取往新里做。你在求新的目标下,如果能够垫起脚,够得着,你就能往前走。你就不能做花拳绣腿的事儿,你就得拿“实的”东西去撑托这个新。
校友总会:再具体问一下,您在工大主管学生工作期间,有哪些比较“出彩儿”的工作成果呢?
冯: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整个校园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当时特别突出的问题。当时追逐的是校园流行歌曲,崇尚个体行为,主张个人东西,开始排斥集体主义。而我们所面对客观情况是学生班级概念特别的涣散,团支部的概念也不是特别的清晰。我们一定要把整个团支部集体、班级的建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予以重视。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闪光支部,青春风采”的大赛。这个活动后来至少在工大延续了十年。设计的五项活动内容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每人都可以参加,但需要汇聚集体力量。通过类似的活动,很快形成了一个加强班级建设的整体氛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所以,我们倡导什么?如何创造一个品牌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另外,工大在2000年的时候,第一个在全市高校范围率先恢复了毕业典礼的仪式。所有获得学位的同学都有资格参加授予学位、放飞心愿、毕业照等一系列活动。这个举措不仅践行了一个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更使其具备了互动性,参与感,体验性和感染力。应该至少在北京高校里是一个创新。现在来看,无论是加强班级建设,还是加强文明规范,通过这两个品牌活动的创建,使得整个学生工作特别精准,精细,对整个校园风气也有特别大的改变。即使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个时代也还是契合的。所以,后来在一些大型活动,包括奥运会,咱们学生口都可以在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岗位上能够立得住。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过一个引领,对当时学生工作队伍的团队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也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为政篇: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肩负使命勤勉为公
校友总会:您作为一位现任高校党委书记,您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除了学校的工作,您现在还承担哪些其他的工作?
冯:现在头绪确实比较多,忙是一种常态。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工作。由于客观原因,现在我们学校班子分工中,我除了负责全面的党务工作,同时,还兼管着包括学生工作、纪检工作等方面工作,比如学校承担的国庆任务等重大活动全都在我手里。在社会工作上,因为我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按规定每两个月要召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另外,我还兼任着法制委员会的委员,这个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工作,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会。平时还有一些工作调研的任务必须要做。
同时,在教学方面,我一直在给本科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还带着3个思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之所以要常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这个我在后面有机会可以专门再做交流。“只有把我们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个学问来做,才能够把党交给你的这个事儿真正做透”
2017年10月21日_出席党的十九大
校友总会:作为一个有着很深资历的高校党委书记,您是如何理解这个工作岗位的?又是如何来做的?面对这么繁杂的工作,您认为如何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个这个角色?
冯:实话讲,行政、教学、科研工作加上社会上这些工作,会经常撞车。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
从教书育人这个角度来讲,我有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就是作为一个高校党委书记,如果一个书记不能为大家所熟知和认知的话,那么这个书记就很难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我从来对自己就是一个标准,把平常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与群众接触当成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累归累,但是如果你能够为党的事业在最关键的时刻产生影响力的时候,一切都是值得的。其实,这种影响绝不是产生于那一刻,而是取决于你的平常所做作为,取决于师生员工怎么认知你这个人。如果,对这个书记,大家觉得这人至少让我感觉不烦,还有点儿意思。甚至说,我还愿意跟他讲讲话,这个感觉就对了。这也是我对自己如何干好书记这个角色的一个基本定位。否则,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为官者,永远高高在上,脱离大众的话,在关键时刻你真的会hold不住,因为普通群众可能不觉得你是谁啊!你的角色跟我有何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关系以后,那么,不管说以人民为中心也好,实事求是也好,所有的事情就都只能是一个概念,都落不了实处。所以,我对党委书记的角色,一直是这么一个理解。当然了,你有了这个定位,肯定就得给自己加码儿。你就不能丢了教学,忘了科研,你就需要走近大家,认真倾听。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如此,你才知道现在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因为你能站在时代前沿,加上你占有的信息资源的不同,你的角色站位不同,所以,可能大家和你看到的一样,但是你能够讲出跟大家不同的认识,那么大家就会觉得,确实应该是这样,行,那就这样吧。肯定是这么一个逻辑吧?
校友总会:可能对此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非常赞赏您对此的理解和做法。
冯:没办法,我觉得我对这个岗位的理解,就应该这么做。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党交给你的这个事儿真正做透,对吧?这样的话你才能让大家认可你,信服你。因为高校和机关不一样,机关靠一种层级管理,但是学校不一样,你要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所以,我觉得在高校作为一个党委书记,学术立身我还是很看重的。这个也是大家去看你的一个基本判断。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个学问来做,只有当作学问来做,有了思考,你才能够真正在实践过程里面去产生你自己的一些顶层设计和规划,而且这种规划因为你尽了力气,你才能够更加的精准,那么大家认为觉得还行,才能慢慢的去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氛围。我觉得这个恰恰是作为党委书记这个角色的一个最主要任务。
当然,实际上,每个做书记的人都想当好书记,这个毫无疑问。但是每个人的性格状态,追求,想法可能各有差异,这也就导致行为上各有不同。也没必要去拿一把尺子来衡量,我更不能说我做的就好,只是我觉得在这个位置上,我就应该这么做。
教学篇:
教书育人一丝不苟一方讲台三千桃李
校友总会:您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重么?您的课堂学生反映怎么样?您在教学上有些什么特别有效的招数么?
冯:从教几十年,我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而且,我认为这个极为必要。据我所知,我大概是高校党委书记中把一门课从头讲到尾的极少数人之一。至于讲课办法,我现在正在利用手机上课,与学生现场实时互动,所有的问题都是在手机上让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直接就反应在课堂PPT上,我会及时根据统计的数据去分析这种结果。我认为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个,我至少可以占用他的课堂时间,它不会跑到别的地儿干别的事。第二个就是这个东西其实对我来讲,我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不可预期的。但针对出现的结果,你得把这种结果及时对接到你课程的点上。其实对于老师的这种随机应变和你自己的知识底蕴的积累,可能还是种挑战。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形成一个跟学生互动和分享的教学氛围。这个非常重要,包括让他们自己做视频。所以总体上我觉得学生还是还比较接受吧。
另外,在服务北京上,作为市委讲师团成员,我还有到各区县和国企讲授意识形态方面课的任务,今年到现在至少已有十几次了。所有这些工作都得跟学校的工作岔开,确实比较占精力。而且,由于每次的授课对象不一样,在内容上可能主菜一样,但也得根据授课对象适当做出调整,所以每次讲课之前我都得自己再调整课件。校内课堂也是如此。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每次讲完以后,学员们的教学评价还都不错。这些事情确实占用不少时间。当然,从扩展教育面来讲,职责所在肯定应该去做的,但也要尽量保持平衡。好在我现在身体还行,吃得香,睡得着,还能扛得住。
科研篇:
忱于科研执著学术登高望远博大精深
校友总会:您现在这么忙,还有时间承担科研工作么?
冯:我一直觉得,无论工作多忙,作为一个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都不能丢。在科研上我至少每年三四篇的数量发表文章。现在我手上有一个北京哲社重点项目,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研究》。去年刚结了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调查》的子课题。课题差不多每年大的、小的,至少有一个在身上挂着。课题得做,文章得写。就今年来讲,我在C刊已经发了四篇文章。《光明日报》现在有一篇正在审校环节。当然,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要在节假日的时间来做的。
修身篇:
加强学习严以修身心存敬畏反躬自省
校友总会: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三严三实”为干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在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这一路走来都特别地稳,大家都愿意与您共事,甚至成为朋友,您觉得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您?
冯:我觉得首先你得学习。习近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还真不是说说而已的事,今天学生群体在不断发生变化,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那么这个时候你自己的信息接收,信息筛选,包括相关的种种积淀,只有靠学习这个途径。只有这样你才能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思维,才能站在时代的前端,否则,你怎么跟学生对话?你肯定要了解和跟随学生的变化,虽然不一定用,但是我一定要明白,始终是在同一个语境下,才能更好的沟通。另外,保持心态年轻也是保持思维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而且,正因为你的这种学习,与他们才不会有隔膜,自己才不会缺乏自信。
第二个,亲和力。“德莫高于爱民”,一个人为官要有德。为官者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我觉得无论官大官小,其实所有人都是一样,你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我觉得只有你不把自己当回事,大家才能把你当回事,越把自己当回事,大家越不会把你当回事。一个平等的心态,放低自己可能带来某些你意识不到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大家愿意接近你,愿意真正跟你共事,做朋友;才能同心而共济,有益于事业发展。
第三个,做事的定力。作为一个书记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还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引领和影响。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你的定力往往就会形成你做事的风格,你的行为风范势必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个效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文化。所以,无论在那里,我一直跟我们的中层干部说,如果你们真正对领导负责,就是不能看着领导往坑里跳,而你却闭上眼睛。无论领导爱听不爱听,你该讲的话一定要讲,领导听不听是他的事,但是讲不讲是你的事,这才是对领导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因为,在某一个角度上,领导接受的信息未必一定是客观的,要给领导一个供以选择和决策的方案。另外,一个主管领导的个性,一定会影响这个系统,影响整个氛围。而一旦形成了好的氛围,在那里工作过的人,便能够内化为他自己的定力,那么,无论到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够按照这样一个自己的看家本领去做事。
校友总会: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主导的领域有一个hold住的能力和有所作为,更希望获得认可,那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您最为看重的是什么?
冯:对,谁都想hold住。因为这也是管理岗位上对你的要求和职责所在,但是你怎么做到?尤其在学校。我觉得关键是大家认不认可,信不信服,这个才是关键所在。你肯定要付出,但是我觉得还要看你是什么样的追求,我个人始终认为,师生对你认可是最大的认可。我当年在工大就这么想,这么多年走过来,这种想法依然没有改变,我觉得组织对你的认可固然很重要,但关键是老百姓对你的认可。
校友总会:您到过不同的单位工作和任职,您是如何能很快的适应新的岗位呢?
冯:这要根据不同的学校文化,做一些自己的探索。在工大我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7年,从读书到最后06年离开,工大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总体来讲,我觉得工大还是特别务实的,也比较敦厚和宽容。后来到“首经贸”工作以后,财经类的学校文化特质又不是特别一样,那你就得自己调整。你就要思考怎么把自己的东西慢慢的渗透给周边,去影响改造周边,这就需要通过每一件事儿去做出来。包括当时到“北二外”这个偏文科色彩更加明显浓厚的校园当中,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新的调整。可能在每个特定的文化下,您所应对的东西就会不同,但是,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只要用心尽力,都能够找到工作规律和适应的工作方法,从而尽快打开局面。
校友总会:您现在各种事务缠身,会不会无暇照顾家庭,您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
冯:确实,这对谁都是个难题。但好在孩子已经自己独立生活,所以,就剩下照顾家里四个老人的事情,这个负担确实很重。基本上都是我爱人照顾,她虽然退休了,但就得每天在家、敬老院和医院之间来回跑吧,确实很辛苦!我现在工作时间肯定不行,回来的也比较晚,没办法。但是我周末的时候,会把一个礼拜的菜都做好了,买菜做饭这个事对我来讲也算是一个调节吧。
寄语母校:
弘扬校训精神发挥工科特长打造优良传统
校友总会:您是79级,您认为的79级大学生群体具有什么样特点?
冯:79级不像77、78级有很多社会经验,因为,大部分都是应届生,所以更显单纯和正直。功利色彩较淡,从群体的风气上也是往实里走的。有人说79级或者北工大没出太多名人,其实,我认为这就是工大的一个特色吧。我觉得整个工大文化养成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我觉得无论对于当时的我们,还是现在的学生,要继续秉承这个传统。我们学校自身的这种文化培养的人,可能不光是可以走得高,还能走得远。而且,我们每个人能够平平安安的为国家贡献一生,最后,踏踏实实退休,享受生活,这就是个是很幸福的事儿。
校友总会:您所认为的工大精神是什么呢?又是如何理解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含义呢?
冯:在进入211以后,当时确定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我觉得这个“新”肯定是在不断往前发展的过程里面去追求新的目标。“道”是什么?其实还是实实在在的做事,而且,一定要落细、落小、落实,我觉得这就是工大风格。因为,从长远来看,不管是专业工程还是技术环节,你不能有闪失啊。从开始的顶层设计到最后的执行,整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我想这也是工科学生受训的一种基本特点,而这种训练可能让你在想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更可能触及到事物的内里和本质。
校友总会:您认为理工科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在其他方面有些什么建议呢?
冯:我觉得专业学习一定是需要下功夫的。但是我觉得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首先,在历史和哲学方面还是要加强一些,包括思维逻辑的训练要强化。尤其在信息碎片化的情况下,很容易停于事物表面,很难真正的把很多东西看透。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刻,我觉得都需要加强。文学艺术方面,它是一个情感熏陶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但首先得基于一个正确的立场,你没有哲学的思辨,你就站不高。哲学是最高层面的东西,尽管看起来很抽象,但是你能把道理转化为情理之后,变为自己的一种认知习惯和思考习惯的时候,那么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我自己都知道应该去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把握什么样的角度,也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校友总会:从人才培养来说,您觉得咱们工大学生身上有哪些优点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冯:学校文化对学生毕业以后的走向和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工大人相对比较执着,踏实,能真正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不是那么好高骛远。这是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上应着力扩大的方面。如果,从未来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和这种多样化的新时代来讲,我个人觉得,工大学生在这种纯粹工程技术思维的基础上还要扩展历史、哲学思维。这样的话,我们既有很好的专业技术功底,又能够建立管理者的思维,又能超越具象,从一个更加宏观的面上去认识事物,可能对自身的提高和事业发展会更加有利。
校友总会:除了鼓励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学习之外,您觉得从学校的角度该作出哪些思考?
冯:我觉得哲学社会科学和纯粹的工科学科可以进行匹配复合。通过辅修双学位这种形式,形成一个复合型立体交叉。我觉得现在工大做的很不错,已经形成各个学部,打通各个单一的壁垒。在可能的情况下,探索不同工科大类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至少我觉得在一些专业基础课阶段,可以适当地搭建一些平台。比如,学建工的跟电子信息学科的交流,将来包括人工智能的东西,都需要形成这种复合,至少有些跨越性的探索是值得鼓励的。
校友总会:北工大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学科建设,从您的角度有何建议和意见?
冯:作为一个校友,我觉得确实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毕竟是自己的母校。工大现在的“双一流”是土木的学科,据我了解在历史上也做了很多的贡献。我觉得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让更多的学科去形成一种分享、共建、互融的氛围,这个在学科上是必要的。但是要把专业性的东西和我们对人的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个才是一个学校最长远的问题。在第五轮教学评估中,将更加关注立德树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整个教育的论述,包括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我们要立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学校建设上,要关注那些指标,关注学科的要素,但更关键是要把育人的环节,在每一个老师的每堂课上,能够进一步落细、落实。在教书育人环境里面,你的“双一流”怎么能够让学生在每一节课,在每一处校园环境,每一个管理环节上,都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所以,我觉得“双一流”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评定,它应该是对一所大学整体质量和总体风貌,包括你的管理、服务、文化的综合性评价。如果一所大学在学术上是双一流的指标,但在育人上出现了问题,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不能说你有多少项目,你出了多少富豪校友,你就是一个成功的名校,不是这个概念。你得看最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以后,他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他们给国家做了什么样的贡献,这个是“双一流”培养的一个根本,也是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的根本。
校友总会:您认为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请谈谈您的理解。
冯:如果画一个同心圆的话,最外围就是合格的公民,是外圈儿;那么中圈儿应该是一个建设者,用自己的学习的能力,养成的这种素养和整个的知识水平,来为国家踏踏实实做贡献,我觉得建设者应该是一个更大的群体。
最核心的应该是接班人。所谓的接班人,应该引领社会发展,从事社会治理,能够确保整个我们国家不改变颜色。所以在不同的要求上,我们的教育应该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对吧?对于那些接班人是什么样的要求,对于普通的建设者,不能完全同一化,而且你也做不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上,要强调这种针对性,强调分众化,强调分层、分类的培养,它不是齐步走,一边齐的做法。
诏示校友工作:不是中心围绕中心
校友总会:您刚才提到校友的大多数就可以看出这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那么,您如何看待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作用,非常想请教您对校友工作的见解和指导。
冯:首先,定位校友会和基金会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性质,还是那句话“不是中心,围绕中心”。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双一流”建设,工科的一线我们那么多的校友,他们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些什么需求,如何反映在我们的课程上?作为一个市属211高校,如何找准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方向,社会现在最需要什么?关于这些其实我们是可以做些工作的,要充分挖掘我们校友的资源和力量来支持学校建设,对吧?现在北京马上要推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完全可以通过在调研校友的需求基础上,搭建一个供需平台,这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来做的。另外,我觉得校友工作可以分代际,分众化去做。你要把不同年代的凑在一起一勺烩,肯定不好,要分层,分阶段。也可以考虑根据专业和行业类别的分众化。比如,可以根据北京市的一些任务,把某一个行业和类别的校友资源组织起来做出我们的服务,有些事如果用校友力量来做,其实比学校出面做更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起来平台,甚至是跨区域的把这个行业跟另外一个行业去对接,在这方面可以有一些拓展。
对于基金会可能更多的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仅仅是奖助学金发放。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另外,公益和慈善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和实力的。对于学校来讲,当然乐见社会和校友能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作一些贡献,但我觉得也不能拿捐不捐作为一个唯一的考量,更不是衡量校友对学校感情的一个标准,更主要是能否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们跟学校之间建立起心灵上的纽带关系。有时候,心里的这种温度要远远高于金钱堆积的高度。
当然,如果恰恰是真的有些实力的校友,希望通过咱们这个平台为学校、为学生、为社会解决一些问题的,有真心做公益的需求,那么,通过我们的搭接,就可以形成双方利益的共同满足。
另外,可能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是在组建校友会架构时,包括选择各区的校友会的核心人选,要把好关。要有意识形态这根弦,至少不添彩儿,别添乱。
校庆倒计时一周年:期盼校友归来
校友总会:明年将是工大建校60周年,学校计划今年10月中旬将举办甲子庆典“倒计时一周年”活动。恰逢79级学长入学年满40周年,在这个双喜临门的重要时刻,请您谈谈感想?届时,您是否能与同学们一起携手回到母校参加庆祝活动?
冯:作为依然在高校现职岗位上工作的校友,我当然为母校每一天的进步和发展而自豪,也为一个甲子的荣光感到由衷的骄傲。我肯定会和我们7913班的许多同学回校来参加。既为工大的明年的60华诞,也为我们作为工大人的入校40年。
校友总会:感谢您今天抽出宝贵的时间,与我们分享您的精彩职业历程和众多人生感悟,让我们非常感动也深受教益,在此,我们代表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也借此机会祝贺您和所有工大79级校友入学四十周年快乐!
后记
冯培教授以教为乐,不弃本行,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身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他党性坚定,牢筑信念;严于律己,德行高尚。而作为一个在高校任职多年的党委书记,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职责,诚挚为民,不辱使命,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
在其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当中,渗透于工作生活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显然已成为他做人做事的基本立场和行为准则。其脚踏实地,不计付出,自觉勤勉的工作态度和对教书育人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忱于科研,执著于学术立身的自我要求;清醒自觉,矢志追求真知的学者风范;勤政务实,向党为民的价值所向及自觉体恤民情,朴素执著的为民情怀,无不体现出一个党的高级知识分子植于内心的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和自觉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融于行动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以及为党的教育事业矢志耕耘的历史使命感。
作为北工大79级校友群体中的一个优秀代表,在冯培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工大人身上应该具有的诸多令人钦佩的职业素养和良好品性。其光明磊落,心居广阔,朴素宽厚的做人准则;专心学术,诚挚工作为立身之本的职业操守;敬畏职守,心底无私,热心为民的持政理念;对党忠诚,知行合一,率先垂范的卓越风范,必将成为后辈工大人心目中无比钦敬和学习的典范。
访谈|北工大校友总会
撰稿| 聂金全 龙英
排版| 李京霖 雷滟锋
统筹审核|聂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