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2020-10-17
铺架人间彩虹 贡献北京发展
访5966班 罗玲
校友简历
罗玲,1963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道桥系道桥专业,7月分配到市政院工作,历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八次大会,任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工会代表大会特邀代表。毕业后,罗玲从道桥室的技术员干起,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数十年以来,她一直从事大型立交桥和城市道路桥梁领域的抗震、减震研究和设计等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100多座立交桥的设计,如北京“东厢”、“西厢”、“南厢”工程,西北二环改造工程、东三环工程,西客站道路工程,京延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曾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以及工程设计金奖、银奖等奖项。
校友 罗玲
工作简历
59-63年 北京工业大学道路桥梁专业学习
63-78年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任技术员
78-87年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任工程师
87-89年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任副总、高级工程师
89-96年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任副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96-02年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任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02-16年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聘为顾问总工
成长篇
她出身于土木工程之家
罗玲1940年出生于昆明,祖籍福州。她有一个幸福的土木工程之家,罗家是福州的一个大族。父辈中不少人搞土木工程,叔祖父罗忠忱是唐山铁道学院有名的力学教授,被师生称为C·C罗,学校专为他立塑像纪念。她的父亲早年也毕业于该校,与伯父一起都在铁道部供职,她出生在云南,就因为当时父亲在昆明建造机场。后来又随建设铁道的父亲辗转南方各省,直到五十年代才在北京定居。高考时,虽然并没刻意继承罗家事业,但仔细想来,总因从小耳濡目染,对土木工程比较熟悉,便报考了北京工业大学的道路与桥梁专业,从此与道桥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她自己的家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土木工程之家,她的丈夫冯国明是大学的同窗,曾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女儿在北京城建总公司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儿子冯凯与她在同一单位,搞环境工程。孩子们工作都干得很好。
谈及自己的职业历程,她说到:“她走过的是一条学、闯、拚的道路”。与父辈相比,她说,她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他们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多工程实践的机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建设发展很快。在近十年中建成了上百座立交桥,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中唱到“北京的桥千姿百态,北京的桥绚丽多彩……”她正是在大量的立交桥设计实践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刚跨出校门时,她便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能很快地以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她学在工大 奠定未来前行的基础
罗玲是北京工业大学建校初期的学生,在工大求学期间,罗玲像所有同学一样,不浪费任何一刻学习的时间,执着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
谈起学习,罗玲回忆到,那时候,刻苦学习已成为她和同学们心中的一种自觉的责任,可能是对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吧,因此,大家的目标都非常的明确,就是要学知识、长本事,将来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她的记忆中,同学们除了安心于课堂学习,认真地上课之外,自习时段才是真正展现大家争分夺秒的刻苦求学的最佳现场。
对于校园的记忆,罗玲说到最多的是“难忘”两个字,难忘校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难忘朝夕相处的同学情谊、难忘师长的谆谆教诲和平易近人、难忘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求学的乐观心态、难忘曾经泼洒在工大校园的青春岁月......在她娓娓道来的回忆中,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我在北工大几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作为一个北工大人一生的自豪和骄傲!母校的培养为我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是北京城市立交发展的奠基者
立交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支撑起那座座立交桥的基座便是设计者们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许多工程工作量大,工期短、要求高、属于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非常规周期的“三边”工程。70年代初,修建立交桥还是新鲜事物,好多技术问题比较生疏。为了不断更新知识,罗玲白天忙工作,夜晚苦读书,先后自学了现代桥梁专业理论、计算结构力学。那时电子计算机开始步入大学,罗玲预感到这是一次设计技术的更新。当时电子计算机尚未普及,要到计算机中心去学,罗玲和她的同学们经常被排到深夜,甚至凌晨两三点钟才能上机一次,她们深更半夜地骑车往返,寒来暑往,一直坚持了5年,像蜜蜂采蜜一样,精力与体力的付出使她的学问一点点增长,知识一步步更新。
1974年,作为北京市区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的建设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中国桥梁建筑业的复兴。当所有的眼神都流露出期待的时候,罗玲感受到自己正担负着深重的历史使命。时间紧迫,不容有半点含糊。要想建成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和谐统一的立交桥,就要考虑在城市多种地下管线和周围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使之容量大、占地小、投资少、质量高、造型美。于是,罗玲穿梭在设计人员与工地之间,协调关系,解决难题,每天要工作10多小时。最为艰难的是,当时计算机设备和操作技术还没有引入到中国建筑业当中,勘测与设计数据全都靠设计人员的双手一步一步地演算出来。为了完成一张设计图,演算稿就有厚厚的一大摞。有一次,罗玲加班很晚才回家,路上心里净想着演算,结果走错了楼门,一时成为笑谈。功夫不负苦心人,复兴门立交桥终于建成了。时至今日,它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建国五十年成就展上,赫然写有这样一段文字:“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北京复兴门立交桥,建成于1974年10月,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城市公路桥梁设计建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毋庸置疑,罗玲和她的伙伴们的劳动成果,已写入了共和国的史册,她的第一份答卷就是一座里程碑,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呢?
在八达岭高速潭峪沟隧道施工现场
她是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开拓者
1992年5月1日施工的西北二环改造工程,要求4个月内,在交通繁忙的二环路上,完成复杂地基、复杂地下构筑物上方的7座立交桥的建筑,设计者肩上担子的沉重可想而知。罗玲说,她当时真恨不得多长几个脑袋,多生几双手。西厢工程的一座立交桥,先后10次变更设计方案,她和大家一次次处理那成千上万的数据,一遍遍审核那一张张复杂的图纸。为了这座中国城市立交桥之“最”。她成天满脑子是图纸、数据、设计,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做出一些牺牲,这话说来轻巧,做起来可就十分不容易了。1986年是罗玲桥梁设计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年。爱人突然脑出血,连续昏迷8天,手术后一段时间视力极差,精神欠佳,非常需要亲人守在身边。一双孪生儿女正赶上高考复习,多么需要妈妈的帮助指导。偏不凑巧,老母亲也患病在床,急需照顾。就在这时,市政府下达了建设大北窑立交桥的紧急工程。这是一座变截面连续钢箱梁桥,桥面为正交异型钢桥面。这种结构在中国还没有人研究过,并且三月进驻现场,五月就得出图纸,六月要开工,时间紧任务重。面对扑面而来的重重困难和压力。罗玲坚定地对自己这样说:“设计任务必须要完成,家也不能全扔下。”就这样,抱着这样的信念,罗玲每天早早地赶到工地,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晚上坐末班车回家照顾丈夫,辅导孩子,还要抽空去医院看望母亲。有时候,为了赶设计,她索性住在工地,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对于家人只能打打电话,问问情况。终于,罗玲和同志们一起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按时完成了任务,爱人的身体也奇迹般地康复了,一双儿女同时考上了大学。
在跨越了生活与事业的激流险滩后,罗玲对事业的成功又有了新的认识,她说:“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照着人家去做,平平淡淡、平平安安比较容易,难就难在当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罗玲和同事们一直勇于采用新技术、新结构,专啃硬骨头。她们设计的玉蜓立交桥解决了三跨铁路二过河所造成的结构上的难题,三西厢工程的天宁寺立交桥在斜坡弯区采用了独柱弯梁结构,广安门立交桥采用了双向预应力的先进结构,首都机场路四元桥也有新的突破,使北京市政设计院在立交桥设计方面处在全国先进行列,在某些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她是坚持国家利益为首的老党员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样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金钱这个极富诱惑力的东西曾使多少人牵魂勾魄,越过底线随波逐流。对此罗玲有她自己的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技术是商品,搞技术的可不是商人,更不允许共产党员把自己当作商品出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产党员都要讲党性、讲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公与私的利害冲突面前,罗玲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因素。她常说,设计一个好的设计方案要权衡很多因素,会令设计者费不少劲,但是它并不能给设计者个人会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国家层面,一个好的方案却能为国家节省巨大的投资。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多少人为“物欲”折腰,罗玲能不为金钱所动,这是一种怎样坚定的党性,这是一种怎样深切的情怀,这是一种怎样高尚的品质。罗玲时刻谨记的是,荣誉和成绩不属于个人,绝不能把党和国家给的荣誉作为换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她坚定的表示:“我心里明白,工作都是大伙一块儿干的,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全靠党的路线方针好,国家的发展形势好,老一辈专家带得好,我们的团队凝聚得好。”
自担任市政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后,罗玲就负责桥梁设计的审核审定工作。每当要在图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时,那份心中深深的责任感让罗玲都感到自己手中的笔是如此的沉甸甸。她说,市政设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她们的一颗心老是提着,好容易桥通车了,心该放下了,新的桥梁工程又上马了,一颗还没有来得及放下的心,又立即提了上来。但是,当她们看到一座座别具风格、新颖别致、经得起大众的审美和时间的考验的立交桥,正载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争先的北京一步步向现代化挺进时,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专业篇
在学、闯、拼中练成一身硬功
可以说,北京立交桥的发展史就是罗玲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奋斗史。她“介入”立交桥是在1973年,那年她已是34岁,参加于北京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立交的设计。那是一座互通式立交桥,起点高,结构体系复杂。接下来,又参加了建国门立交的设计。1980年,在架设北京的第一座高架转盘异形桥板结构的西直门立交桥时,罗玲被任命为设计总负责人。当时,中国经济刚开始复苏,科技水水平与国际上比还落后一大截。修建立交桥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缺乏经验,对许多技术问题还比较生疏。对此,罗玲说,“实话,她心里直发怵。怎么办?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坚持“学、拼”,边学习边往前走,闯出一条路。为了掌握先进科技知识,进行知识更新,白天工作忙,就晚上学,她先后学习了预制拼装、静不定结构、收缩徐变推导等专业课程,掌握了现代的桥梁知识,实现了一次知识更新。”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她特别提及,是在工大求学期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执着奋进的精神滋养,让她在充满挑战的职业历程中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并最终成长为国内备受认可和尊重的桥梁专家。
这以后, 罗玲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北京的“东厢”、“西厢”、“南厢”工程、“西北二环”改造工程、东三环工程、西客站道路工程、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西北三环改造、京延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特点是工作量大,工期短、要求高,均为非常规周期的“三边”工程,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她和同事们团结拼搏,通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挑战--“不许在地铁脑瓜顶上摁图钉”
1987年至1992年,北京市对二环路进行新建、改建工程,从东便门,到蒲黄榆,连菜户营,接复兴门。东、西、西三厢工程,共建成14座立交桥。几乎同时,又新建的7座立交桥,将西北二环路的所有平交路口改建为了立交。
当西北二环新改建工程的设计任务压下来时,她感到了沉重,心里甚至七上八下地直打鼓──又是一项火燃眉毛的“三边”工程啊!二环路上七座立交桥梁5·7万平方米,1992年5月1日施工单位开始施工,而设计方案于5月4日才定下来,完工时间为9月初,历时4个多月,要在交通繁忙的二环路上,完成复杂地基、复杂地下构筑物上方的七座立交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可想而知的。尤为困难的是,这回要在“地铁头上动土”。桥桩的问题如何解决?市领导早已有话在先:“不许在地铁的脑瓜上顶上摁图钉”。迫在眉睫的工期与巨大的风险一齐向她们袭来了。当时她半开玩笑地对市领导说:“这回闹不好要进监狱了。”市领导把玩笑当作鼓励:“那她就天天给你送饭。”于是,她带领同事们把设计室搬到了工地,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协调关系,解决难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拿出了科学的设计方案,并尽可能采用预制装配构件,为缩短工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从1992年5月1日开始施工,仅花了4个多月,就在交通繁忙的二环路上完成了复杂地基、复杂地下构筑物上方的全部立交工程。速度之快,令许多市民觉得难以置信。至今她仍然记得在公共汽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议论立交桥的情景:“咱北京建桥修路的速度可真神了。”
去亦庄线地铁施工现场讨论问题
建造“国门第一桥”——四元桥
那一年,一项不同寻常的任务摆在了她和她的同事们面前:国门第一路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上需要一座集交通枢纽、美化环境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国门第一桥”。
这座桥处于三路一河的交汇处,地形复杂、交通流量大,工程之难、工期之紧在北京市政建设史上史无前例。在都市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和周围各种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设计出容量大、占地少、投资少、质量高、造型美的立交桥,道路立交专业的技术人员提出了科学方案。为完成这项方案,她和同事们日夜苦思冥想。
“立交桥应是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桥梁美学是当代桥梁设计专家们越来越注重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立交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技术已往往不再是难题。而人们对美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她为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首先要注重桥梁美学。当首都机场高速公路那舒展雄健、气势轩昂的四元桥拔地而起时,人们说它是镶嵌在国门第一路上的明珠,是气势恢宏的交响曲。其实,它更是一座巨大的枢纽──连接沟通了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京顺路与四环路三条主干线。下面几组数字足以说明这座全互通式四层大型立交桥的宏伟;全桥由包括8座跨河桥在内的26座桥组成;桥梁总长2·8公里,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南厢工程的叠加……在这里,“四”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数字:四环路上;四层结构;名叫四元;从高处看,引桥匝道上又划四个美丽的圆环……它成了由四个“四”组成的桥。在中国,四是代表吉祥的数字:四平八稳、四季发财……雄伟而又不失细腻的四元桥保佑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平安、通畅。
高新技术的运用在四元桥上也有了新的体现──如此庞大的四元桥是一座会动的桥。她和同事们,在高大的桥柱与宽阔的桥面之间设计安装了一种球形支座,桥面地震或受力不均时能够自行转动调节。桥的寿命大大延长了。现在,人们把四元桥称之为中华第一桥。
在夹缝中挤出天宁寺桥
在北京,见到高高耸立的天宁寺立交桥,它仿佛一座伟岸的雕像矗立在古塔、古观、高楼以及河流的温馨环抱中。这座被称中国第三代立交桥之最的工程,囊括了15座桥梁;桥套桥、桥摞桥、桥上有桥。五层楼高的桥柱托起宽阔的桥面,横空飞架,宛如道道彩虹。900余岁的天宁寺古塔与现代化立交新桥交相辉映,历尽了沧桑的西便门城楼与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遥遥相望……纵横开合,非常气派。罗玲和同事们采用了当代风行的独柱弯梁、球形支座、体张拉等一系列最新技术,这座当时北京最大最高的立交桥,在一年之内奇迹般地在古建筑、护城河、居民楼以及地下管网的“夹缝”中拔地而起。
为了照顾到各种环境因素和方方面面的意见,她和同事们一次就处理了上万个数据,并先后变更设计十几次。在那些日子里,她成天满脑子都是图纸和数据。春节放假,她放心不下,拉上丈夫到工地过年……汗水与智慧铸就了天宁寺桥。国内同行说:“建设者们创造了奇迹”国外专家认为,其设计与国际同类项目相比毫不逊色。当看到一座座风格各异、新颖别致的立交桥载着北京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
知难而上,勇担风险,向国际先进技术迈进
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一个信条:就是对新鲜事物要满腔热情,要解放思想,要勇于担风险。如81年她担任青岛八号码头立交工程时,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它是跨河道、铁路和公路,由10座不同类型的桥梁组成,还有多项附属工程,其中跨铁路线桥,采用三向受力的斜、弯、坡预应力复杂结构在国内还是空白,在国外也出现过由于构造不当而出现桥崩塌现象。是按照常规设计,低效益少担风险,还是知难而上,向国际先进技术迈进呢?她们决心捏把汗闯一闯。写信求教于一位国际著名的桥梁专家,没想到专家对此也颇为头疼。怎么办?远水解不了近渴,她们只好依靠自己,反复研究,仔细论证了国际预应力会议的一份资料,通过大量公式推导,最后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弯梁结构的设想,并一举获得成功,使她国的建桥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那位国际知名的桥梁专家闻讯后也写来贺信。这种弯梁结构,从此在国内被多处采用。这项设计荣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优秀设计奖。
她和设计人员大胆地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敢于啃硬骨头。她们设计的玉蜓立交桥解决了三跨铁路二过河所造成的结构上的难题,这项工程当时获得了国家优秀工程金奖,国内桥梁专家评价较高。三元立交桥、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西厢工程的天宁寺立交在斜坡弯区采用了独柱弯梁结构,广安门立交采用了双向预应力的先进结构,首都机场路四元桥又有新的突破,使她们的技术在立交设计方面处在全国先进行列,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三元桥“整体置换”成功
随着总重约1300吨的新梁分9片进入指定位置,实现了北京三元桥的“整体置换”。GPS、激光定位,机器人焊接钢梁,驮运架一体机整体置换等,实践了国内大城市重要交通节点桥梁维修的新办法。“整体置换工法”顾名思义是将新旧桥梁整体置换,它的特点是工期短、对交通的影响小、社会成本低,是桥梁维修的创新方法。以三元桥为例。如果采用常规方法施工,交通影响将达数月。而桥梁整体置换,只需要将工厂预制好的钢梁运抵现场拼装后整体置换,按照预测24小时即可完成。工程造价大约比常规方法需要的3600万元增加300万元。
2015年13日23点,几百名工作人员在原桥多个切割点同时作业,开启了置换工程。按照原定计划,置换过程分为拆旧换新、桥面施工、收尾工程三个部分。旧桥主梁被切割后,通过两台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整体驮出,新梁可以同时由这种机器驮入预定位置,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整体置换”。但在旧梁试顶时,专家发现旧桥情况不能安全承载被整体驮出,存在断裂风险。于是启动备用方案——就地拆解主梁,分块运走。这样,切割工作就需要继续占用旧梁原来的位置,耽误了新桥入位的时间。15日凌晨,旧桥拆解完毕,新桥一次性入位成功。“整体置换工法”提高了效率,但难点在于“精确测控”。要将54.9米长、44.8米宽的钢梁整体“挪移”到原桥墩台上去,落下去的瞬间精度控制需在20毫米之内,做到“严丝合缝”。“这无异于给大桥进行一次换梁手术,测控方法是实现成功的重要保障。”
此次施工过程中,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成立了由9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分为设计方案组、驮车就位组和材料质量组,在对总体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基础上,并对16个专项施工方案中的新、旧梁临时支墩和钢箱梁现场拼接等12个重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这些都是在北京以往桥梁施工中不曾有过的。
参与1984年三元桥建设的罗玲,是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国家级设计大师。今年75岁的她在施工现场介绍,为确保桥梁设施运行安全,根据桥梁损坏情况,经专家论证,最终确定大修方案为:上部结构采用更换钢箱梁、下部结构采用钢板加固V型墩,彻底消除桥梁各种病害,提升桥梁承载能力。同时,新桥抗震等级也将达到现行规范要求,适应新的5上5下道路通行需求。“这样的施工技术,属世界一流。”
三元桥整体置换的成功,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大城市处理此类问题以及城市病的治理有借鉴意义。
工人脚下缓缓移动的桥梁重达1300吨
荣誉篇
她是异常谦逊的设计大师
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上级和政府曾给予她很多荣誉,人们称她为桥梁专家,建设部授予她“设计大师”的称号,妇联授予她全国“十大女杰”等等。可是,她认为工作都是大伙一块干的。她这一生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主要是党的路线好,国家的形势好,老一辈专家带的好,她们院这个集体好。在职业成长的历程中,她像中国所有奋力拼搏的知识分子一样,外有工作重担,内有家务重担,上要供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肩挑两付重担,其艰难可想而知。
正如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中唱到的:“北京的桥千姿百态,北京的桥绚丽多彩。”那各具特色、造型典雅、气势恢宏的北京立交桥犹如天上的彩虹降落凡间,除了可以有效缓解北京交通的拥堵,更为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几分京腔京韵、几分大气磅礴,成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北京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望着这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立交桥,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立交桥的设计者。是的,他们的名字虽然没有刻在桥身上,但每一座桥就是一座无字的丰碑,记载着设计者们付出的辛劳,也记载着人们对他们的赞誉,他们的名字与大桥同在。而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杰出校友罗玲,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谈到事业成功后的想法时,罗玲校友十分感慨地说道:“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幸运者。我们父辈中有不少人是搞土木工程的,但是在旧中国,他们不可能遇到那么多那么大的建设工程,无用武之地。改革开放,加快市政建设的切实发展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机遇对于每个人是同等的,关键是在机遇面前要有准备,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不放手。”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桥梁专家,她特别提到,科学的道路,现代化的建设是无止境的,要把北京真正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还有待于后来者去探索,还要继续攀登前面的一座座科技高峰。
后记
罗玲校友以她不甘平庸、锐意进取、敢于突破、渴望成功的志气与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严谨认真、百折不挠的奋斗经历很好的诠释了北工大“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集中展示了北工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韧不拔的顽强品格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到“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下,希望工大青年学子和广大校友以罗玲学长为榜样,谨守“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刻苦求学、努力工作,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更多新的奇迹,为“北工大人”这一称号赢得更多地尊重,为北京工业大学-我们的母校,赢得更多的荣誉,共同谱写北工大下一个甲子之年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本文根据《中国妇运》1995年07期《铺架人间彩虹的人──访全国桥梁设计大师、中国十大女杰罗玲》和现场访谈撰写而成】
祝福母校
祝贺母校六十周年生日快乐!祝愿母校事业蓬勃发展,早日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访谈|北京工业大学校友总会
撰稿|聂金全
排版|董璐
审核|聂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