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六十四)严元增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0-11-30

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访6019班 严元增

校友 严元增

校友简介

严元增,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6月出生在江南渔米之乡的江苏常熟。曾于1954年在湖南长沙志愿参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空军部队的一名战士。在部队,因在训练和战备中成绩突出,先后2次被连队通令嘉奖并授优秀射手称号。1958年3月复员,于1960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热加工专业本科五年制学习,是工大建校后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留校,留校之初曾兼任6511、6512、6513三个班的年级辅导员和6513班的班主任。分到焊接教研室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先后担任北工大原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焊接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等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8年从工大退休,退休后在母校先后担任材料学院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组长、材料学院退休人员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北工大老教授协会理事、北工大退休人员老年游泳队队长等社会工作,热心为退休教职工服务。在此期间先后多次被原九系、材料学院和工大评选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奖励。

前言

2019年夏日,一位清瘦矍铄的老先生骑着摩托车,如风般到了学校教育基金会,自我介绍说,“我叫严元增,是1960年入校的,一直在工大教书,现在退休了,我想要捐10万元给母校……”。在随后我们和严老师详细沟通善款用途等问题时,严老师并不怎么说话,大多是认真倾听着。经过沟通,根据严老师个人的意愿定下了捐赠款项的用途。其中,一半用于学校图书馆给学生买书,一半用于奖助材料学院贫困学子。条款落实之后,严老师便急切的问,“什么时候交钱?”。我们清楚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教授,积攒下10万元并不容易,就和严老师说,这个不着急,您回去再考虑下,过些日子都行的。严老师说,钱我带来了,今天就交了吧,人年龄大了,想做的事情就立即做……。

后来几次在校内见到严老师,他都是帅气的骑着摩托车,也会叮嘱他慢一点,但作为晚辈,心中非常欣赏严老师身上这股子被岁月沉淀后却依旧活力满满的精气神儿!曾经几次提出给他做个校友访谈,但他都不置可否的说,我考虑考虑吧。此后,直到2020年6月,又一次碰到改骑三轮摩托车的严老师,我有幸作为唯一观众观看了严老师用自己改装过的三轮摩托车十分潇洒的表演了一个原地360度旋转特技后,终于等到严老师说,访谈的事可以吧。

01我是工大第一届本科生

我是北工大建校后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今年是校庆60周年也是我在工大学习、工作、生活的60个年头。漫漫征程,让我见证了工大从建校初期,低速发展,到高速发展,从一个各方面基础薄弱的学校发展到如今成为211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大学。在迎来校庆60周年的同时喜见新图书馆的落成和投入使用,6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几乎相当于60年前我入学工大时全校的总建筑面程。如今在校各类研究生近万名几乎相当以工大上世纪90年代初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量的200多倍(1990年全校招收硕士生仅50名)。到校科研经费从上世纪末的区区几千万到如今的每年近10个亿。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社会影响等方方面面都已今非昔比了。工大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个老工大人,一个老校友,心系工大、热爱工大,我为工大发展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1960年入学工大时,由于学校尚在建设中,从生活和学习等诸方面条件不足,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又赶上国家进入困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工大共成长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共同的心声。或许是因为我当过兵的原因,刚一入校我就被推举为6019班团支部书记,班上有不少从印尼归国的华侨同学,有些还是刚从北京华侨学校过来的,他们学习上很努力和我们相处也很融洽。在随后的下工厂实习劳动、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下延庆深山区宣讲双十条,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和国内同学一样不怕苦和累。深得工厂师傅和群众的赞扬,也垫定了工大历届大学生,作风朴实,工作中不怕苦和不怕累的精神特色。1965年我们从工大毕业了,填志愿时我填的志意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工厂去,但最后还是留校当了老师,同年我入了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63年6019班同学在北教学楼

西侧楼顶合影

我们这一届有时俗称为老五届。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直坚信,只有社会稳定,国家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幸福。尤其在大事大非面前,要敢于坚持原则。凡事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见风使舵。在突发事件面前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政治品质和素养。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不去追究当时特殊时期大环境下个人的对错和责任。

1964年在延庆高家园

和贫下中农合影

02三尺讲台一丝不苟

作为一个专业课的教师,理论必须更多联系实际,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把学科的最新科技发展和应用告诉学生。把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讲得深、讲得活,学生爱听、老师也爱讲。

80年代未、90年代初那几年陆续有老师公派或自费出国,出国前还要进修外语。课程就压到了我的身上,因此我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几乎年年超工作量。我主讲的设备和控制课程的特点是涉及到诸多的结构和电路、当年还没有电化教学。为表达清楚,除了有些可用挂图外其余全靠一支粉笔在黑扳上绘画和布局。往往上课前要提前一刻钟左右到教室把第一批图画好然后设计好黑板版面,那个先擦哪个后擦,什么时候补图,一节课下来一身粉笔灰,是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是我的作风和特点。

03因材施教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结合高年级专业课教学,选择班上2-3名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对从事电子技术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开放的逆变技木实验室,配合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来强化学生科协的作用,让参加“学生科协”的同学从熟悉设备和各类测试仪器入手,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某个小制作,如从元器件测试、电路板制作、元器件焊接、最后整机装调等一系列实验过程。尤其是结合专业课(弧焊电源),(电力电子技术)的讲授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国外先进逆变孤焊机工作原理和波形测试控制等,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有些同学还通过学生科协进入到毕业设计环节,从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对此,曾参加当年的学生科协活动的原920901班学生,目前工作在北京某航天高科技公司任副主任设计师的孙长军对这方面就曾有非常深切的体会。

04开门办学 言传身教

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开始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经济的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社队企业的蓬勃发展都面临着技术和安全生产的瓶颈。开门办学为社会作贡献是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教研室的安排和调配下我们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办班是辛苦的!我还记得应通县(现北京副中心)张家湾社队企业的邀请去讲课,由于交通不便,我得早早先坐公交车到通县北关再坐上来接的三轮摩托车,一路颠簸到达办班地点。讲课地点环境很差,学员多时下面能坐100-200人左右。台上老师讲课,台下黑压压一片,没有扩音设备讲课全靠喊。江苏常熟是我的故乡,东张乡更是一个产值过亿的乡,是一个社队企业高度发展、当地农民生活富足的渔米之乡。通过我的牵线搭桥,我们四位老师组成一个团队俗称四位“常熟老乡”,到达常熟东张乡后,我们制订了教学计划,开办了技术培训班。还帮助解决了某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受到了热烈欢迎。后续还进一步创建了乡(常熟东张乡)系(九系)合作机制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双方领导实现了互访,建立了密切关系。

1981年金属材料系和江苏省常熟市东张乡领导

建立合作关系后互访来校在2号楼南合影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去东张乡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了解国情,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这些活动生动活泼,很好发挥了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开门办学的重要性。这种模式,既培训了学员,也锻练了老师,在当地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05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自建逆变技术实验室

微电子和功率器件的结合开创了今天现代技术的发展如高铁、风电、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各类不间断电源等等,它们都基于变流技术。而变流技术应用在焊接领域就催生了各类逆变焊接电源的发展。它节材、节能、体积小、重量轻控制性能好。使过去傻大粗笨的电工产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蜕变成了电子产品。跟上时代的发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包括工大在内的各类有焊接专业高校的责任。在资金和场地都紧缺的情况下,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工大精神,靠着开展多个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结余的近20万元经费和调入、租借、自购部分设备和测试仪器仪表的情况下,在当时老工大游泳池北面旧发电机房隔出来不足10个平方米的小屋内起步。第一个学生就是现任联兴华公司总经理张秋华。因拆迁,以后实验室搬到了原数理楼四层借用的一间房内使实验室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正是借用实验室这个平台开展逆变技术研究从80年代末到98年我退休近10年时间内先后培养了四届6名硕士研究生、完成了多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学生科协教学活动。

逆变焊机科研成果鉴定会

除了培养学生,当时在科研方面获得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三项科研成果鉴定,产品鉴定后小批量投产(与工大电子厂合作)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中《热合钢带的技术改造及推广应用》也获得了北工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逆变脉冲微束等离子弧焊机逆变脉冲微束等离子弧焊机

06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人到家,车到站,从小到大,从工作到退休这是人们普遍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余热,本着老有所为的精神尽可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退休后一段时间,先后受聘三家科贸公司担任一定的技术服务工作直到2013年。先后担任北工大材料学院老教协组长、退休人员党支部副书记、书记、老教授协会理事。在此期间领导退休人员党支部全体党员开创五好支部活动,和核心领导小组一起编制完成了学院全体退休人员的联系手册并开展了“一帮一”互帮小组的活动。被评选为校级先进党支部。2017年材料学院老教授协会被学校评选为校级先进集体。2005年获得北工大离退休人员管理处的“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1年分获北工大材料学院党委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北工大校党委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获樊恭烋教学思想研究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北工大关工委、老教授协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北工大材料学院党委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7年我捐赠给北工大微特电机博物馆一台便携式逆变弧焊机和一台线式送丝小型电机;2019年捐赠给北工大教育基金会10万元,其中5万元用于逸夫图书馆(新馆)购置图书,5万元作为材料学院材料加工方向研究生奖励基金。

后记

严老师生活有规律,多兴趣和爱好,冬天滑冰、夏天游泳,是工大老年游泳队的队长,常年坚持锻练和活动,保持一个好心态,也造就了现在82岁依然可以玩摩托车。严老师对工大的热爱是骨子里的,他说在工大学习、工作、生活已60载,工大就是我的家,我感恩工大对我的培养,也感恩四年在部队对我的锻练,经风雨才能见世面。严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党员,他说“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交老实友”是我的座右铭,性格直率、为人正直,热爰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军队。

严老师说:“事不分大小、难易,要做就认认真真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要不就别做。这是我的行事风格”。这位在北工大学习、工作60载的资深老学长,一直以大爱之心,以他的言传身教和精神风骨,践行着“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的人生信条,引领着工大一代代年轻学子的成长。

访谈|北京工业大学校友总会

撰稿|龙英

排版|董璐

编审|聂金全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