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七十三)冯长林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1-04-13

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

访 88级交通工程专业 冯长林

校友 冯长林

校友简介

冯长林, 1988级土木工程学系交通工程专业校友,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担任贵州省遵义市交通运输局 (遵义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党组成员、副局长。曾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与冯长林校友初次见面时,他和蔼的态度顿时缓解了我心中的紧张,校友随和、热情,使得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十分愉快。在访谈中能深切体会到冯长林校友对母校的感激,对所作工作的自豪,对遵义市交通发展的期望,以及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01求学工大:踏实勤奋,夯实基础

1988年,冯长林校友带着对首都的向往之情填报了北京工业大学土建类的专业,进入到交通工程专业学习。

虽大致明白交通工程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但由于当时信息来源并不发达,对此专业的了解尚浅。冯长林校友坦言道:“我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才渐渐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知,也正是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深入专业学习过后,才更加明晰所学的专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功能,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

大三时交通工程专业分为两个班,一个偏重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另一个是偏重公路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冯长林校友选择了后者。

那时,班级里总共有31个同学,其中有很多外地来的学生,冯长林校友就是其中之一。虽在高考结束后以县份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录取,但刚接触大学知识时仍感觉力不从心,因此,他抓紧一切时间刻苦读书、踏实学习、奋力追赶。也正是因为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得以夯实,当后来开设专业课时冯长林校友开始感到得心应手。

同时,冯长林校友回忆道:“当时工大通宵不熄灯,所以为了弄清当日所学知识而挑灯夜战的现象很常见。大家都很踏实、积极向上,工大的学风特别好”。

02毕业抉择:建设家乡,义无反顾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大,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大山大河的阻挡,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作为人们眼中“地无三尺平”、存在感很低甚至被贴上“穷山恶水”标签的黔地,一直以来都吃够了交通闭塞的亏。

中学阶段,冯长林校友的学校距家大约35公里,间隔几个星期才回一次家,路不通、道不平,全程走路,通常需要六七个小时才能走完单程。

大学期间,明晰专业所学之后,冯长林校友便已经规划好毕业之后返回家乡,利用自身所学为家乡“办点事儿”。

1993年毕业之际,虽深知留在北京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依旧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投身到贵州遵义的交通建设当中。

03职场探索:不断向上,终身学习

1993年8月,冯长林校友回到家乡担任贵州省遵义市公路处助理工程师。但岗位所做的工作与心中所想的搞设计、做结构的工作有些许偏差。虽在一开始略有遗憾,但随后立刻开始了岗位工作的探索。

手上的工作从未接触,目之所及都是新奇的、不太懂的,但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经历、不断反思,最终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到积累了足够的业务经验,而在这些年来岗位上所积累的经验,冯长林校友对后辈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在岗位上不断学习,虽然在机关部门,并无考相关证书的硬性要求,但冯长林校友已然考下了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检测工程师等证书,还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岗位工作不断钻研,目前,遵义市15个县(市、区、新区)254个乡镇办30762平方公里国土,每个乡镇处在哪个位置,周围与其他哪些乡镇相邻,该乡镇规模多大,有哪些基本资源,地形和地质怎样等大概情况,冯长林校友尽皆了然于心。

冯长林校友(左一)实地指导通组公路建设

冯长林校友始终记得当时的班主任——刘小明教授所言:“你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到百分之二十,你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足工作中需要的百分之二十”,因此,他把在学校养成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保持至今。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位校友刚回家乡工作时,工大给了我们很大的光环。而在随后近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们都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习惯、秉持勤奋笃实的作风,业务没有荒废,都学有所用而且充分发挥到岗位上,并且在各自岗位上都有所成,可以说,我们也都为工大添了光。”

04扎根岗位,无悔于心

冯长林校友经常跑工地现场,在工地一线12年,参与了很多遵义市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问及印象最深的,冯长林校友说:“印象比较深的是2017年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项目的情景。当时,全市为助推农村脱贫攻坚,大力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的建设,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队伍不分白天黑夜的轮班施工,沿线许多地方的村民们主动为施工建设人员烧茶、送水、送小吃。在农村公路建设完工的现场,有时碰到那些背着背篼赶集的妇女,她们的话语当中满是对党的感恩、对交通人的感谢;在通村通组公路建设竣工后,公路的畅通为遵义农村带去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农村的环境、村民的房屋、村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以上这些,让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了自豪。”

所谓脱贫攻坚,公路为先。这一场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路通百姓富,路好产业兴,当村民们摘下贫困的帽子时,冯长林校友心底总会产生深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而在荣誉和自豪之外,他还有极强的责任感——“我们目前的公路只能说是通达了,但还处于低质量低水平的发展,与省内如贵阳等地方对比还有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对比有很大差距,与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差距,与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还有差距,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差距。

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这样强烈的责任感让冯长林校友停不下探索钻研的脚步,在遵义市交通运输局“冯局加班熬夜是常事”,他也因此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冯长林校友在现场观摩会讲解

“参加工作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换岗位,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扎根于这个工作。“这份工作对群众百姓生活的影响多深远啊,这是一件充满荣誉感的工作。

其次,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响应,我还有太多的工作没做好,与村民群众‘出门就踩上水泥路,迈步就坐上客运车’的要求还有距离,怎么能换到其他岗位呢?”

交通人的确很艰苦,因为肩上承载了百姓的太多期许,承担了太多责任,但同时又充满荣誉与幸福。正如每每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到任报道时,冯长林校友都会对他们说:“欢迎你来到这个艰苦但又让人充满自豪感的行业!”

05赤诚向党 服务为民

冯长林校友说:“我的岗位在机关部门里,我属于人民的公仆,‘公仆’是什么?我曾经查过,‘公之仆,人民之仆佐,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要做到心中有民不忘本。一直以来,我工作的信条就是——食人民俸禄,为人民办事。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以回报人民,做到心中有责不懈怠。”乡村振兴,公路先行。“要把路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路上,修建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的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冯长林校友检查工程质量

冯长林校友的父亲是一名基层的老党员,小时候常与父亲一起参加党员会,见证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下,冯长林校友后来也成为了共产党员,并且始终保持为民、清廉、务实的作风,他说“是党教育培养了我,要时时心中有党不忘恩”。

同时,他也常告诫干部职工在廉政方面要把握清醒头脑、廉洁自律,要时刻紧绷党风廉政的弦,做到遵守党规党纪国法、认真履职、洁身自好,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心中有戒不妄为。

冯长林校友慰问困难群众

冯长林校友说:“我常在睡前回想白天工作上发生的事,总结工作经验又或者审视自己的行为规范,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毕竟人都有偷懒的心,但是在不断地反思和审视的过程中,能杜绝精神上的懈怠,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保持积极工作的姿态。”

06寄语母校和学弟学妹

说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冯长林校友希望:“大家要能够充分利用母校的平台,开拓眼界;其次,要养成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最后,希望大家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踏实勤奋,勇于创新,开拓属于你们的美好天地!”

在访谈结束之际,冯长林校友衷心祝愿立德树人六十载的工大越办越好,早日实现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扬帆起航。

后记

冯长林校友一直致力于遵义市交通建设,遇困难砥砺前行,数十年初心不改。从1993年到2021年,他是认真踏实的建设者,是履职尽责的人民公仆,是清廉务实的共产党员。在校友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使命,这无疑为我前进的道路树立了一盏明灯!

近年来,遵义市交通“村村通”、“组组通”、“连户通”、“通客运通邮路”,这是有如冯长林校友这样的遵义交通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黔北大地上绘就的一幅栩栩如生的动人画卷,正是因为他们,贵州才更加多彩,祖国才更加繁荣!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