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八十八)校友 许炳炎

来源:

 

时间: 2023-10-25


   

▲ 校友 许炳炎


校友简历


许炳炎,1961年入学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1966年7月本科毕业,1968年分配工作离校;1978年9月入学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环化与催化专业研究生,1981年10月毕业,工学硕士;1998年5月美国仁斯利尔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9年获评教授级高工。

工作经历

1968.8-1978.10  沈阳石油化工厂,参与国家科委立项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参加光亚硝化法制尼龙单体车间中试放大试验,主持加氢工段的设计施工,组织萃取和加氢T段的试车并攻下产品质量关;还曾任工人大学教师、教务主任。

1981.12-1989.9  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历任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研究所所长/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1989.9-1991.2  赴美访问学者(高级工程师),参加了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交流项目,前往美国Jones-Blair(琼斯•布莱尔)涂料公司;

1991.3-1996.7  组建北京筑根建筑化学品公司,担任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管理并负责新产品开发,在国家攻关项目基础上开发六个系列新产品并推向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9.3-2001.7  北京新型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职市场部,教授级高工;

2002.7- 2004  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项目培训中心教研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特聘教授。

参加社会团体及所获荣誉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第五届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建材工业化学建材专业情报信息网理事、中国稀土学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委员会装饰装修学组成员等;曾获得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四部委联合表彰;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前言

2023年7月的一天,身在加拿大的校友焦毅在加拿大校友工作群里沉痛的发布了许炳炎学长因病去世的消息。惊闻许学长突然离世,备感震惊!回想不久前和远在隔千里之外的许学长做越洋访谈的情景,已届80高龄的许学长回忆往事依旧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令我们非常惊叹老学长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一幕幕拂过的画面,真的让人无限哀伤和遗憾。感谢许炳炎等老学长早先接受我们的采访,留下珍贵记忆。

谨以此文寄托哀思。

 第二次云握手:一场别开生面的 “访谈会”

不久前,通过焦毅、刘松萝等几位学长的牵线搭桥和完美高效的组织串联工作,得以和远在加拿大的几位老学长取得联络。今年春上的一天,即成功的以越洋视频连线的形式和几位校友进行了一场多人参与的近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交流。本次访谈也是海外校友系列开始以来的第二场“云握手”。

访谈开始之际,作为本次访谈会的主要牵线人和组织者之一的焦毅学长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几位受邀参加访谈会的老校友的基本情况。本次访谈的主要嘉宾是61级北工大化工系的许炳炎学长。参与访谈的除了我和在北京的刘松萝学长,以及身在加拿大的焦毅、方介等几位学长,还有两位在校研究生全程参与了访谈。至此,一场既有主访嘉宾,在场人员也全员参与的“访谈会”也就正式开始了。

作为校友总会的代表,我向大家介绍了校友风采系列访谈工作的基本框架和开展海外校友系列访谈的基本意旨。因为久居海外,他们自会有许多与国内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让我们见到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视角、不一样的历史陈述和不一样的经历体悟,这也成为策划这一访谈系列的初衷。此次面向海外校友的访谈工作,将为我们了解广大身居海外的工大校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深理解和沟通提供一个最为全面和直接的平台。

 考进工大:北工大里的学缘加姻缘

许炳炎学长自幼聪慧,5岁上学,学习成绩一贯优异。初中考入北京市重点中学顺义牛栏山中学,从此离家住校。据许学长讲,北工大正式招生是在1960年,他是在正式招生的第二年考入北工大的,他至今清晰的记得,班号是——6143班。在他的记忆中,当时是学校建设的初期,正处于起步阶段,一切都比较简单,只有四个宿舍楼、一个教学楼,还有一个操场,进到学校里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

当我们问及他获悉自己考上北工大的时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许学长有些激动的说到:“当我知道自己录取的消息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兴奋难以抑制。”  “当我走进学校,带上北工大校徽的那一刻,更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虽然当时学校的设施简陋,但学习氛围很浓厚,学风、校风很好。大家对于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都感觉非常幸运,也异常珍惜。” 许学长回忆,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为了提高工大生源质量,在当时北京市主要领导指示下,招收了一批高考成绩好但家庭成份高的学生,北工大的招生方向和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发生着积极地转变。

许炳炎学长在北工大结识了同班同学陈常仁学长,当时许学长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陈学长是物理课代表,两人在北工大相识、相知、相爱,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毕业后二位学长结合成为人生伴侣,一起度过了62年的人生历程。由于和睦有爱的家庭教育熏陶,两个孩子也积极进取,儿子获得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女儿获得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在工作岗位上各展所长。

师生共荣:难忘的奋斗岁月

按照老一辈工大人的说法,建校初期,雄心壮志的北工大人瞄着清华的标准建设北工大,当时工大的课程设置跟清华几乎一样。当我们问到当时工大的师资力量和教风、学风情况时,许学长自豪地说道,“虽然校舍环境都相对落后,但当时学校的教学设备包括实验楼里的装置几乎都是最新的,比清华、北大的实验室还先进,可以称得上是顶端。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十分热烈,学习风气极其踏实,校园风气很正,大家几乎都在努力学习。“ “当时的师资力量也很不错,比如我们物理老师是北大来的,他们课教的都特别好;年轻教师也十分努力、十分敬业,教课备课也是极其认真。” 在许学长的记忆中,在工大学习的经历,虽紧张辛苦,却十分畅快幸福。大家心无旁骛,拼命学习的初衷,既是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用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意识真正觉醒,更是因为大家都有为报效社会而努力用功读书的志向。用许学长的话讲,学习是心中的使命,是那时他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

为了查证工大建校初期的实际情况,我专门到校史馆查阅了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工大建校之初,北京市委即定下了“为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办学目标。早期的工大以工为主,设置了机械制造、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等五个系。当时定的学校规模是在十年后学生达到2万人,师资按1比8配备可以达到2500人,学制定为五年。可以说,历经六十三年发展建设,学校现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不仅成为北京唯一一所市属211高校,还成功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向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不断跃进。这是所有北工大人奋发图强、共同努力的结果。

 感遇良师:关于老校长的故事

问及上学之后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往事,许学长清晰的记得,当时的校长是李晨,是为学校打基础做出实实在在贡献的人。在当时学生的记忆中,伴随着他们成长的那些工大早期的开创者,为学校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特别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他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记得那时候,一个学期他要做两次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大家都特别爱听,他说话特别幽默,让大家笑,因此大家印象极为深刻。他的工作作风和待人接物让大家极为崇敬,又感到极为亲切“。许学长深情地回忆起令他至今仍难以忘怀的几件事。“当时校长是配有专车的,11路公共汽车到站后,要走二十分钟才能到学校。李晨校长每天早上都会让司机开慢一点儿,发现路边儿有工大的老师往学校走,、就停车把老师带上。因为他经常做这样的事,所以这个事情在师生间传开后,大家就觉得他特别的平易近人。可以说,李校长对老师和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许学长又举了两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有一次,他转制图室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跪在椅子上画图,他就去问学生为什么不坐着画图啊,跪着多辛苦啊?学生说‘制图版太大了,坐在椅子上够不着’,听了这话,李校长立马下楼去安排给制图室定做高凳子。很快,制图室就配了高凳,学生可以坐在高凳上画图了。‘’接着,许学长又绘声绘色地讲了另一个李晨校长关爱学生的感人事例。“工大当时因为条件限制,学生在宿舍放书的地方比较少,于是有同学就想到了在宿舍床上定木板,制作一个空间放书。于是大家就纷纷的到学校工地去偷拿木板回去钉,这种事一多自然就被人告到学校去了。李校长在开会的时候就幽默的说道,‘我们学校最近发生一件事情,晚自习以后大家都不睡觉,都偷偷摸摸从宿舍出来了,趁着天黑干嘛呢?就来到工地上夜运宝物,运什么宝物呢,就是工地的木板,拿回去钉在自己床上搁书用’。他一说‘夜运宝物’大家都乐了,把一个似乎很严肃的事给淡化了。这种幽默的方式说出来大家既容易接受,学生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让大家更为感动的是校长后面的分析,他说,‘我们的同学为什么在晚上偷偷的出来运宝物呢?因为在宿舍里没地方搁书啊,学生们只能大胆创新拿木板钉书架来搁书,这是我们学校没有尽到责任啊!’在此之后,每个学生宿舍都配备了一个书桌。”

在许学长的陈述中,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位讲话风趣幽默,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在师生中广受欢迎、威信极高的老校长的模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工大人的大家风范,更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有影响力的教育。正如当年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至理名言至今仍在警醒我们,一所大学至关重要的是成就真正人的教育。人们常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就是教育真正的力量吧。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我想,成就真正的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一批像当年李晨校长和众多初创时期的工大老师们一样能对青年人施以正面影响、给予人生指引的良师,这或许才是一所大学真正的灵魂所在、荣誉所在。

校长训诫:为工大擦亮牌子

让许学长记忆一辈子的是当时李晨校长常说的一句话,“工大的牌子现在还不够亮,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擦。” 谈及此处,许学长慨叹道:“在工大能遇上这样的校长,真是感到无比幸运。尽管工大是一个刚起步的学校,但是它给了我良好的教育,给了我足够的知识面和足够深厚的理论基础,让我以后在社会上能够建功立业,一定要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刻,老学长神情中的笃定,让我相信在他的心里,那时就已记下了那一句足以影响他一生的话:为工大擦亮牌子。这句话在工大学子间已流传了几十年,但在许学长话语中,我感到这不仅成为他坚守一生的诺言,而且在他这一辈工大人眼中,尽自己努力为母校擦亮牌子似乎已成为一种责任和信念,直至化为践行一生的自觉行动。

结束了在工大五年制的学业,又赶上文革开始在校待分配2年,许学长在工大度过了7年时光,于1968年从北工大分配到了当时国内的第四大城市沈阳,参与国家科委立项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对此过程,许学长回忆到,“毕业时同学有一部分留在了北京,一部分被分到了外地。“作为北京生源的许学长,其实本可以留京分配工作,但许学长为了爱情,毅然决然地选择与陈学长一起分配去外地。”我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记得当时车间里有清华、北大、中科大等高校的32名大学生,一起进行技术革新。经过接触,我发现我们工大的课程设置给我的知识面宽度和理论基础的深度,都不亚于清华、北大和中科大的学生。”

                           

▲ 许学长1970年获得市级荣誉

由于许学长业务能力突出,工作勤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仅仅进厂两年,就于1970年被评为沈阳市级的先进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学长历练了十年,结合工作实践,努力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技术创新当中,得到了真正全面的锻炼和成长。在他看来,在工作中获得荣誉,成为他第一次为工大擦亮牌子的告慰之举。

再续学缘:成为共和国第一批工学硕士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经过认真的备考,许学长考取共和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回到了他熟悉的北工大校园,成为环化系知名教授李婉的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李婉教授学问非常好,精通四门外语,是教研室主任,当时催化方面的专著都是李婉教授翻译的。“当时是学习欧洲大陆派,模仿德国的学制。两年专业课程,一年做毕业论文。” 再次进入工大读书,圆了他求知问学、继续深造的梦想。因此,他再次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并在导师李婉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清华大学选修了物理化学课程,在北京大学选修了有机化学课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工作几年之后积累的实战经验成为他巨大的优势,让他在接下来的三年学习中,如鱼得水,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整体提升,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共和国第一批工学硕士,硕士学位证书的编号81007。

                           

▲ 北工大硕士学位证书

                           

▲ 李婉教授同门同级三位研究生同学

实验室合影(左一为许炳炎学长)

许学长硕士毕业论文内容整理成文,由于实验事实充分,对国际上流行的“第四电离势理论”发出质疑,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论文被国际稀土学会的会议接收,在所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许学长于1985年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参加国际稀土学会学术大会。由于文章独具见解,论文被国际三大学术索引中的两家收录。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很少有人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该算是给工大第二次擦亮了牌子

施展身手:从国家科技攻关负责人到两次出国交流深造


许学长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成为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科技攻关项目中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指令,攻关三年,并订立合同。虽然任务艰巨,但项目组按时完成了任务。1986年5月,由于项目研究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中成绩显著,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四部委联合给项目组颁发了表彰奖状。这该算是给工大第三次擦亮了牌子。”

                           

▲ 1986年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奖状

1989年9月,许学长参加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项目,作为访问学者交流派往北美地区防护涂料与防水涂料的顶级供应商——美国Jones-Blair(琼斯•布莱尔)涂料公司,进行涂料研究开发,至1991年1月回国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行业内享有声誉,许炳炎学长于1996年3月被聘请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第五届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从任职企业研究所所长从事技术管理,到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落地成高新技术企业担任公司总经理的过程中,许学长体会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于1996年9月再度赴美,到位于纽约州的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仁斯利尔理工大学)深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于1998年11月回国。1999年12月,获评为当时社会上还比较罕见的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正高级高级工程师)。

                           

▲ 在美国RPI攻读MBA时院长授予学位证书

                           

▲ 1991年美国琼斯布莱尔涂料公司送别聚会

在许学长的叙说里,我们不仅看到作为一名工大人拼搏进取、奋斗不止的精神,也更加理解了那一句“为工大擦亮牌子”在他心目中是何等的分量。

 人生信条:始终做一个有价值、有追求的人

许学长后来曾受邀回母校工大做讲座,把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教训传授给学弟学妹们,受到学生们的真心欢迎。虽时代久远,但许学长回馈母校的热情行动,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长期以来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始终做一个有价值、有追求的人”是许学长一生信奉的人生准则。许学长退休后依旧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希望尽己所能帮到别人。在交谈中获悉,退休后许学长曾到清华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机构进行项目管理培训,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知识与心得体会传授给更多的职业精英。即使移居到加拿大后,他依旧会主动到社区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用英文给当地老年人讲授计算机技术。在他看来,这样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为有趣,也能在帮助老年人这方面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杰出的表现,许学长曾受邀出席安大略省(加拿大)的先进大会,成为备受当地民众敬重的华人中的一员。在许学长的眼中,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异国他乡为国人创造良好的声誉,为中外文化交流奉献自己一份心力。

对于立志出国留学的同学,方介校友以许学长为例来告诫学弟学妹们,必须要学好英语,英文不好对学习工作交流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几乎很难融入主流社会,自己也会觉得生活中很不方便。而许学长正是凭借自己熟练的外语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公益之心,使得他能够很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并被当地民众广泛接纳。

在我看来,许学长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与海外校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为我们了解外部讯息,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做出有益的尝试。此外,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为弥合东西方文化的距离与差异,在对照和比较中建立更多交汇融合的管道和平台,对传播平等尊重、博大圆融的人文精神,塑造开放包容的工大文化同样具有借鉴的意义,此也正是海外校友系列访谈计划所期目标之一。

 坚持不辍:为工大擦亮牌子

从1961年进入北工大学习,到1968年分配工作离校,再到1978年又考回工大读了3年的研究生,许学长在工大度过了10年求学生涯。自1982年1月到北新集团一直工作到退休,历任研究所所长和子公司总经理,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八十年代中期去瑞士苏黎世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八十年代末期后两次去美国访学留学,九十年代担任国家局的科教委委员,成为正高级高工,许学长的一生经历,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历程,都可谓出类拔萃、异常出众,让我们看到一个工大人踏实肯干、追求卓越的精神底色。

“我非常感恩工大给我五年完整的本科教育,包括后来二次踏进工大校门,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在工大建构的知识结构很完整,使我在以后的工作非常受益。”在许学长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那份深藏在他心底里无法抑制的对母校的热烈情感和对母校培养的感恩心态。“就像当年李晨校长说的那样,工大的牌子不亮,我们大家擦,把它擦亮。几十年了,我始终记着李校长的这句话,我们要给工大擦牌子,把牌子擦亮。我是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态,工大给了我这么多的知识,给了我这么良好的高等教育,让我能够到社会上去安身立命,去给社会做一点工作,做一点贡献,做出一些成绩,所以我对工大始终抱着一个感恩的态度。”许学长的这段真情述说,让在场的我们倍受感动。无论是李晨校长,还是如许学长他们这些老一辈北工大人,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求实奋进、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才使得北工大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如许学长一般,一代代的工大人,以自己的出色表现不断践行着“为工大擦亮牌子”信念和诺言。

殷切嘱托:寄语母校和学弟学妹

“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学弟学妹们真幸福啊!每一个工大人看到学校的发展变化都会很高兴,相信学校会越来越好。” 许学长动情的说到。“虽然现在工大特别好了,但是肯定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如果说我有什么规劝的话,就是想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说,如果感到工大现在还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你们可以提出来让学校如何改进,但是我们不要抱怨,不要用一些消极的情绪,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影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抱着一个积极的态度,要积极乐观的对待,这是最根本的,这是我很深的体会。” “另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脑子里还有一个‘大我’, 将建设国家、报效社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同时,始终不忘自己是工大人,要尽己所能“为工大擦亮牌子”。

这就是一位老工大人对工大年轻学子们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


后记

一场成功的校友访谈活动,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亲情的互动,更是心灵的对话。前辈工大人走过沧桑岁月、历尽一生风雨的人生足迹,需要我们用脚步去追寻、用心灵去沟通、用赤诚凝聚成这一脉相承的学脉情缘。

身居海外的校友,因远离故土,故而对于在工大曾经学习生活的过往或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接近两个多小时的越洋访谈,许学长和另几位老学长一直坚持没有休息!这场访谈不仅又补上了一段生动的工大历史,也借此机会了解了诸位学长曲折的人生故事,更是被老学长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所打动。尤为感动的是,许学长毕生都在践行老校长“擦亮工大牌子”的训诫,让我们真正见识了老一辈工大人的拳拳赤子之心,乃至“为工大擦亮牌子”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无论是学习、工作和生活,许学长始终保持高度自觉、自立的意识,无论人生顺逆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者姿态和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来面对,以坚定的信念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他以一生的信守和坚持,生动的诠释了工大人一脉相承的“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

百年寿促,万事纷纭;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许炳炎学长绵延一生的赤子情怀值得我们传颂。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