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校友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风采 > 校友访谈 > 正文

北工大《校友风采》系列访谈(三十八)许国安 专访

来源:

 

时间: 2020-04-09

坚毅品格 挑战严酷命运

壮阔胸襟 书写无悔人生

访6121班 许国安

校友简历

许国安,北京工业大学6121班学生,1966年毕业。

1961.9-1968.6北京工业大学二系电机及自动控制专业本科,1966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两年。

1968.7-1978.12江苏省扬州地区宝应县宝应开关厂技术质量科科长。

1978.12调回北京市到北京市电子仪表局报到,分配工厂。

1979.1-1981.12北京电子仪表局所属:北京计算机外部设备一厂技术科科长,期间参加单片可换硬磁盘驱动器全国统一设计组的课题研究。(具体:光栅测速寻道伺服定位系统)

1982.1-1984.5北京计算机外部设备三厂设计科科长、厂长,期间承接电子部重点项目:软磁盘驱动器的研制及技术引进和批量生产。

1984.6-1988.1北京市计算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1988.1-2003.3中国电子进出口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总经理。

2003.3退休。

自84年以来,曾任中共北京市第七届,八届,九届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市人大代表。

工作期间兼职较多,曾任多所海外企业,合资企业董事长,曾被聘为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前言

在最近一次的校友会理事会上,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侃侃而谈,虽已年过七旬,但依然思路敏捷,条理清晰,且中气十足,他就是许国安学长。第二天,我们采访了他。

对于许国安学长,我们之前是有一些了解的。作为60年代老校友群体当中的一个优秀代表,读书时的“尖子生”,毕业之后的奋斗与成就,以及坚持了15年的校友合唱团活动等消息,然而,当我们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还是被他生动的言语和豪迈的气概所打动,更被其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所震撼和吸引。

大时代下,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许学长始终坚持直面生活的考验和挑战,乐观豁达,处变不惊,勇于在一个失望的人生中去寻找希望,且永不气馁,百折不回。正是这种坚毅的品格支撑着其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坚定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勇于拼搏,直至取得最后的成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一生饱经风霜,历尽生活磨砺,使其做人做事,既理正通达,谨严诚恳,又宽和温厚,成熟稳重。待人接物时和气中有耿介,处事上精明中有果断,体现出一种诚实正直、谦忍睿智的人格品性。而当其面向家庭时所表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责任感和作为一名建校初期的老校友内心对母校的一片赤诚,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在其果敢坚毅、沉稳强势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非常慈爱温暖的心。这大概就是我们眼中许国安学长的真实写照了。若按照现在年轻人时尚的称谓,他大概就是人们心目当中的“老男神”吧。

正文

1名副其实的“尖子生

许国安是北京工业大学电机系6121班学生,学习电机制造专业。1964年,一部分学生开始学习微电子、脉冲技术和工业自动化,这也是计算机系的前身。

当时选了12个人,具体要求是: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许国安被选中。

许国安说,他那时是半脱产的,上午学习,下午工作,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与61级一起完成全部学业,且大部分功课名列前茅。

“我们的毕业设计是真刀真枪的,题目是兰州炼油厂裂化塔计算机全自动闭环控制设备。整个项目包括运算、存储、数据输入和输出以及电源。我负责数据输入和输出,也就是人机对话。设备的显示,是通过55型电传打字机完成的。那时没有集成电路,各种模数转换、数模转换和触发器电路都是自己搭建的。我们在电器科学研究院做机电调试时,经常是24小时连轴转。”许国安说,这样的锻炼,让他终身受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从无字之处学习。知识很重要,怎样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本领更重要。金子宝贵,而点金术更宝贵。我那时精力充沛,从不午睡。毕业设计的时候,很少在凌晨两点以前入睡。”许国安说。按照许国安的话讲,在工大求学的这几年,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塑造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品质和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整体提升。

许学长是北工大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的首批学生。按照他的看法,当时中国的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很大的,但科技发展的进程基本被当时动乱的时局所干扰。

2命运浮沉,大起大落

许学长不是一般的学生,当时是被特殊培养的,196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系团总支副书记。半脱产的时候,经常参加校时事分析会,有时还会列席学校的党委会。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曾经备受重视的许国安,也受到了牵连和波及。在遇到不公、不正之事时,善良正直的许国安不允许自己陷于世故而随波逐流,时刻谨守住人性的底线,自求无愧己心。

面对那一段特殊年代里不堪回首的岁月,许老淡然地说到:“事情都过去了。对我来说,所有的经历,也都是一种阅历。总结起来,人总要有抗击打能力,这也是意志品质的一部分。”

3十年逆境,十年奋斗

毕业后,许国安被分配到苏北宝应县,那是个很穷的县。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大运河挑水,把水倒进大缸里面,用明矾沉淀泥土后才能吃。淘米、洗菜、洗衣服,都要去河边。住的屋子是泥地,没有顶棚,为防止泥土掉到床上,只好在蚊帐上铺上塑料布。冬天很冷,屋里的毛巾全都结冰了。生活极其艰苦,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由于条件所限,许国安在爱人生孩子后,借了一辆排子车,细心的在上面铺好席子、被子,自己步行把母子俩从医院接回了家。在如此窘迫的逆境中,却依然对爱人、对家庭付出如此尽心温暖的呵护,着实令人动容。

许国安被分配去的是一个叫宝应开关厂的小厂,主要产品是自耦减压启动器,年产值仅20万。

许国安说,“我把工大所学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努力用于产品的开发和各项技术改造,我推广了电泳喷漆和静电喷漆,改善了喷漆质量和工作环境;把热处理用的箱式炉改造换成盐浴炉,提高模具使用寿命;通过向兄弟厂学习,研发制造了电火花穿孔机床;组织完成了对原产品的以铝代铜全国攻关项目;组织开发了空气开关的试制、定型和批量生产;还组织了高低压输配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和批量生产。每开发一个产品要组织设计制造上百付模具、胎具、各种工装及相关的专用设备及检测仪器,绝非易事。”

许国安在厂里10年,担任厂技术检验科和技术科科长,厂年产值从20万增加到了800万。工厂也从生产单一的农用低压产品,发展成为一个生产低压电器元件、整机和成套设备的江苏省高低压电器行业的骨干企业,也是华东六省一市高低压电器行业情报网的组长厂。

4不惧挫折,积蓄能量

文革结束后,科学技术被重视,电子技术开始迅猛发展。许国安想调回北京,从事电子行业,却遇到了重重的阻碍。

当时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子所、江苏省计算机研究所等希望调他去工作,均遭到县领导拒绝。但更激励了自己身处逆境而不气馁,更努力自学电子专业技术,以致家中墙上挂的都是电路图和逻辑图。

“把自己喜欢的事做成功”,已成为那时许国安的唯一信念。虽然个人际遇遭受重大挫折,但他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5北京,新的起点

费尽周折,许国安终于调回到了北京,分到北京电子仪表局所属北京计算机外部设备一厂。承接了可换硬盘全国统一设计的任务,在哈尔滨工大刻苦攻关六个月终于完成了“电子伺服寻道与自动定位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并通过了部级鉴定。

1980年,联合国开发署在中国组织了“第一届贸易和投资促进会”,北京市组织了七人代表团赴广州参会,许被选中参加。第一次面对众多国际大的厂商--美国的CDC、NCR、德国的BASF、日本的NEC和Y-E DATA等等,通过大量的谈判,不仅打开眼界,更锻炼了他掌控谈判的能力。

1982年,许国安调到北京计算机外部三厂,先后担任设计科科长、厂长,组织了软磁盘驱动器的技术引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第一笔投资。

1984年,许国安调到北京计算机工业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1988年调到中国电子进出口北京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总经理。

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引进技术、引用外资组建合资企业等投资项目的谈判和管理,如德国的西门子、欧洲的菲利普、日本的松下和东芝、韩国的LG以及香港台湾一批外资厂商促成合作合资。

特别是与日本松下合资组建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作为投资的股东,一直参与从工厂的组建、成套设备的运输安装、产品的销售及原材料进口,创造了巨大利润和社会效益,成为日资在华投资的标杆厂。

6多谋善断,知人善任

做了那么多的回顾,许国安停顿了一下,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不外是因为两点。一是公平,二是看人看得准。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我们要知道,如果有人说你优秀,那么他可能更优秀。而作为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能够用三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事业来。我们应该重视的人才,应该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团队精神,二是具备不可替代性。对于这样的人,应该给予广阔的施展空间。

“自己优秀,是劳动模范。而发现优秀者的人,是领导。”许国安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知人善任。既要集思广益,也要一锤定音。

面对事业的成功和取得的荣誉,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身上应该充满正能量。”

7许国安的适应与励志

在交流中,许学长强调:要融入社会。改变不了社会,就要改变自己。

我们知道,对于“改变不了社会,就要改变自己”现在是有争论的。我们理解,许学长的说法中包含了积极和进取的一面。我们也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不免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

当被问及在学习、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其内在的动力是什么?许学长说:“是对成功的认识。成功,就是勤奋加思考。天赋是潜质,而把天赋转化为成功需要勤奋加思考。唯有出汗,才能换来出路。”

8许国安的哲学

许国安说:“1965年,我入党了。大学三年级,我一个暑假没有回家,在学校学习马列,学习哲学。哲学,让我能够看问题更加辩证,能够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了沟通,学会了换位思考,知道应该替别人想。

人是有社会性的,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单独孤立地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团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作为领导,对于能干的人,一定要给他机会和舞台。”

许学长的谈话充满了哲理,许多话堪称格言。

他说,人应该谦虚谨慎。在印度,有的教徒修行之始就要低头弯腰从又窄又矮的门里走出来,意味着走进社会就必须能忍受一时的屈辱和委屈,这就是修行。

科学的本质是认识,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艺术的本质是激情。把认识、信仰、激情三者统一起来就是智慧,这就是哲学。

战胜自我是最大的胜利,失去自我是最大的失败。不要总是埋怨社会环境,发挥自我的能动作用,保持信念,才能够成为优秀的人。

许学长当时告诫我们的那句话,印象尤为深刻,他说,“无论何时,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他人,正确地认识集体和社会。”

9感恩母校,感谢改革

许国安一再说:“感恩母校,感谢改革。也感谢母校工大给自己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

毕业以后,在八十年代,许学长曾担任过北京校友会的会长。在此期间,不遗余力地为搭建母校与北京地区校友之间沟通信息、联络感情,促进校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交流的平台做出了诚挚的努力和重要贡献。退休之后,作为北京工业大学校友合唱团的重要成员,他团结各界校友积极参与训练和相关社会活动,并一直坚持至今,更传为一段佳话。

许国安说:“感谢改革开放,我是改革的受益者。”

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当时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有关部门曾几次要调他到政府机关担任领导工作,都因当时担任的工作离不开而未能成行。对此,许国安一点也没有后悔。按他的话讲,“只要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党和国家,一切都是值得的。”

10精神的力量,人格的魅力

采访老校友,我们秉持这样的理念:社会是由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组成的,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年轻的就是好的,就是正确的。采访不仅是回忆和记录,更重要的是学习,包括请教老一代人的看法。

作为学校创始初期的校友,许国安学长传奇般的经历和钢铁般的意志,精神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让我们折服。他那打击乐般铿锵有力的声音,三日不绝于耳。

许学长的哲理给我们以启发。就算一些大家熟知的道理,经过他的诠释和基于身体力行的见解,也让我们耳目一新。

寄语母校和青年学子

面对即将迎来的“甲子庆典”时刻,许学长动情的说:“今年,北工大迎来建校一甲子的喜庆时刻,感谢工大60年来教育、培养了一批批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振兴中华的征途上,忙碌着工大人的身影,一代代工大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我们请许老对在校的年轻学子们再说两句,许学长诚恳的说道:“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老一代的工大学子,我想对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定要珍惜在校学习的宝贵时刻,勤奋努力,享受为此无法避免的辛劳和痛苦,千万不要奢侈地大把享受自己的青春而不去读书和思考!要知道,比你们优秀的人,比你们还要努力!‘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他进而说到,“我们勤奋学习,至少要掌握三种能力:一是善于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是否善于思考,是学习的“肤浅”与“深刻”的差别;二是善于实践的能力。这是一种磨练,是你从磨练中培养自己成功的气质和素质,这是比知识更重要、更宝贵的财富;三是善于沟通、协调、合作共事的能力,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最看重的,除了忠诚度以外,就是团队精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凭自己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与别人、集体的合作中完善自己!祝愿你们每一个人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许学长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最大的财富是学生,不仅在围墙里面,还在社会上。希望学校要多关心、关注校友的发展,并将这股潜在的能量与学校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助力学校发展。”

针对人才培养,许学长认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活力、激情、想象力、好奇心、意志力和友善,也就是保持人文精神,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他的理念中,个人的成功等于勤奋加思考,勤奋是一个成功者最本质的特征,而且执著奋进的脚步应始于年轻时期。作为一个年轻人,学会学习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老师、书本之外的自我学习和锻炼。要学会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要善于融合创造,勇于承担责任。

最后,许学长用“脚踏实地、从我做起、感恩母校、报效祖国”作为对所有北工大人的寄语,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番交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许老内心深处对母校那颗拳拳赤子之心。

后记

参加采访许国安学长的既有77级校友,也有人至中年的我们,还有九零后、零零后的在校学生。可谓“四代同堂”,但在那一刻,代沟似乎不存在了。所有人都被许学长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对事物的深邃见解、对世事人心的深刻洞察和深广无私的悲悯,及其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深深地吸引着。

“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老学长的奋斗经历,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人歌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开朗豁达的心胸,身处逆境,却不畏坎坷,勇于奋争的强大意志力,以及面对人生的凛冽寒冬,却依然心存温暖,决不服输的大丈夫气概,都让作为后辈的我们在感佩之外引发深深的思考。

我们感谢许学长再现了工大的建校精神:奋斗,实干。许学长的“小灶”,半脱产,“真刀真枪”,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的前辈,60年代的大学生身处集体主义的环境,却又充满了个性。他们刻苦,不过分功利,且多才多艺。星移斗转,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突飞猛进,然而,在人文精神和素养的培养上真的要向60年代的老学长们学习。

采访结束之际,许国安学长把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学习笔记赠送给母校。透过工整严谨的笔迹,不禁让我们惊叹,更可以想象许学长在求学时的认真刻苦、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既是许老送给母校的厚礼,也是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

临近尾声,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许老话别,两个多小时的交流,竟然意犹未尽。直到现在,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校友,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历史绵延的根脉。以许国安为代表的建校初期的工大学子们,以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毕生的勤奋与努力,取得了令世人尊重的非凡业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母校争得了无上的荣光!他(她)们就是铸就北工大优良传统和工大精神的重要基石。

在北工大迎来建校60周年的美好日子里,让我们向所有与学校共同成长,伴随学校共同发展的老一辈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访谈|校友总会

撰稿|刘松萝 聂金全

排版|甄爽

统筹 审核|聂金全

版权所有©北京工业大学

|

京ICP备: 14043795号-2

校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邮编: 100124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86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

校友总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