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2023-11-23
李荣发简历
李荣发,1937年10月生。北京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在北京工业大学长期从事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党委副书记兼工会教代会主席等职务;曾任北京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我于1983年初至1998年7月,在学校党委部门工作了近15年。在这期间,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几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北京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荣发
宣传工作的不断改进
01:58
1983年初,我被调到了党委宣传部工作。工作期间,我深深地感到,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要十分关注学校各方面的实际,使宣传工作做到扎实、有效。尤其是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学校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上。而宣传工作,也需要适应这种新形势。
然而,那时学校宣传阵地的设备和器材简陋,内容和方式单一,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例如,当时宣传部只有一个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叫《北京工大》,和一个利用中午30分钟转播中央广播台新闻的临时广播站。那时候,宣传部在食堂门外,大操场边安装了两个大喇叭,大家就在操场旁树荫下边吃饭边听广播,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在‘吃广播’。”显然,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因此,宣传部经过研究,并向党委请示,进行了宣传阵地的大力建设。
在刊物方面,把《北京工大》临时刊物改为正式定期出版的《北京工大报》。其中,既有定编的编辑机构和人员,又有由各单位推荐的业余通讯员队伍。这就保证了报纸内容的丰富性、质量的稳定性和宣传的及时性。《北京工大报》在北京高校校报中,享有良好的声誉。从1991年至1996年,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进行了5次校报好新闻评选,《北京工大报》有10篇新闻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4篇。同时,该报主编还任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并于1993年被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记协)评为1991-1992年度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在广播方面,把临时的广播站建成有定编机构的“北京工业大学广播台”。在机构方面,既有专职编播人员,又组织了学生记者组和编辑播音组,既提高了播音宣传的效果,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器材方面,把原来两个大喇叭变成在学校重要角落都设置音箱,大大提升了校园播音覆盖率。
后来,随着国家电视宣传的普及,宣传部也与时俱进,和电教室联合制作电视节目。这种电视节目,是学校召开大会时,利用休息空隙时间插播,从而及时收到宣传效果。总之,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我见证了学校宣传工作的不断改进。
学校重视对干部的培养
关于干部的培养,学校有一个好的传统。从李晨同志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干部的培养,特别注重干部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提高。我到宣传部后,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培训干部。我们要组织和指导中层领导干部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当时对宣传部来讲,有两个任务:一方面,要协助校党委常委会,进行每月一次的校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工作;另一方面,要安排中层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学习。
中层领导干部的学习分两种形式:一是平日学习,坚持每月一次;二是每年集中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每次培训都是围绕当年上级组织的部署和学校的中心工作而进行的。大家认真学习理论、紧宻联系实际,既要掌握中央文件的精神,还要和学校重点工作相结合,研究怎样把指导思想应用到学校工作中,从而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是北工大的好传统,学校重视中层以上干部的理论学习,让大家的政治思想素养不断提高。北工大的干部们是可靠的,大家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地把工作做好,北工大才得以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
搞好“三育人”工作
把好学生培养质量关
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育人”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宣传部的一项主要工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怎么让主导者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思想去培养就非常关键。
1980年,党委工作计划中提出,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1981年,学校召开了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会上,党委书记徐伟同志强调,要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机关干部也下沉至系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4年,由宣传部组织,学校专门召开教书育人经验交流研讨会。经过了三年的精心工作,各个系的育人工作都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会议召开之后,为了推广好经验,宣传部把交流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广播、报纸进行大力宣传。1986年,还评选了优秀的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以兹鼓励。
1988年,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指导下,高教局和教育工会联合表彰高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学校推选的三位老师都入选了。到1990年,北工大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概念。从此,“三育人”工作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了培养。我们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学校曾经组织小分队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北工大学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动手能力很强,因为学校注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都要去工厂进行实践;第二是比较亲和,没有架子,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学生较高的培养质量、较受社会欢迎的特点,都是“三育人”工作的成效表现。
抓住“211工程”建设契机
推动人文社科学科建设
01:54
要进入“211工程”,必须具备综合实力。北京工业大学建校初期,是一所单纯的工业学校。后来,随着管理系的建立,尤其是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和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人大第一分校)先后并入北工大,才有了社会科学的学科。当时,北工大要进入“211工程”,涉及到社会科学方面加强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校长办公会经研究认为,必须搞好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以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从而促进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会议决定必须启动社会学科的立项工作,才能推动上述工作的开展。通过校内立项,在学校“育苗”、培养,有实力之后就可以争取北京市乃至中国社科院的科研项目。那时,主管科学研究立项工作的副校长是沈兰荪同志。他说自然科学立项工作一定要抓实,推动自然科学科研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希望大家聚焦聚神聚力,抓好社会科学的立项工作。
随后,我们就把社会科学部、管理系、应用经济系、国际贸易系、外语教学部、高教研究室、体育教学部等单位组织起来,每年进行社会科学方面的立项。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通过立项,使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较好地开展起来,从而促进了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全校教职员工齐努力
学校顺利迈入“211工程”
3 1991年7月,国家教委向国务院提供了一份报告,其内容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211工程”。能不能进入“211工程”,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北工大要力争进入“211工程”行列。这项工作计划是从王浒同志任校长时开始启动的。1992年,蔡少甫同志任校长,他继续努力抓好此项工作的实施,并且明确表示,要进入“211工程”行列,必须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基础工作落实到位。
1992年,学校召开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党代会作出决议,要把北京工业大学进入“211工程”行列,作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同年,还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贯彻了党代会精神,研究如何进入“211工程”行列。北工大教代会成立于1985年,主要是教职员工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对学校建设、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各部门落实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监督,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从1992年开始,校长每年在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都要把争取进入“211工程”作为重点内容,既要总结优势和经验,又要查找问题与不足。同时,发动教代会代表以及广大教职工进行研讨。大家齐心协力,发扬优势、克服不足,推动学校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5年,“211工程”要进行预审的准备。
1996年暑假期间,北京市政府组织专家组,对学校进行评审和排位。评审结果出来,北工大排在首位。1996年12月中旬,北京市政府又组织专家组进校,进行了“211工程”的正式部门预审。专家组经审核材料,考察学科建设和科研现场,并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经专家组严格评审后,由专家组组长宣布,北京工业大学预审通过!于是,北工大正式进入“211工程”的建设行列。
追寻校史足迹,凝聚奋进力量,北工大人将坚持,实干担当、守正创新,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校训精神,传承“植根首都、科技报国”初心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北工大篇章.